1500字散文【优秀范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6-21 21:15:02 点击:

1500字散文第1篇一暇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荫西。江南的秋,不用分说自然是和别地不同些。池塘中菡萏不再,那笔直的荷叶梗转眼间便被因西北吹来的风折了腰。原本荷叶已经被风刷得满面枯黄,现今又是无力地耷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500字散文,供大家参考。

1500字散文

1500字散文 第1篇

一暇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荫西。

江南的秋,不用分说自然是和别地不同些。池塘中菡萏不再,那笔直的荷叶梗转眼间便被因西北吹来的风折了腰。原本荷叶已经被风刷得满面枯黄,现今又是无力地耷拉着,满池残荷败柳,似一位油尽灯枯的老人,好不凄凉。江南的美岂又是这么容易被摧残?又怎会“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不然。听——远处的.孤山上是否传来阵阵雄浑的钟声?循声步上山去,满山红叶尽收眼底。或红的像火,或黄的如金,一切错落有致。一片片枫叶落下都是一只只蹁跹的蝴蝶,每一只蝴蝶都是一片扑打双翅的落叶。简单的叶落归根,却渲染出江南层林尽染之静美。经过那座已不知提了何字的老亭子,阅过被风尘遮掩的石青小楷,即是山顶。一口老钟坐落于此。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把半边天熏得彤红彤红的,就连云朵都被洒上了金红色的亮粉,在那一轮即将沉入山谷中的夕日旁徜徉。风吹动着江南水面,水面轻波如鱼鳞般,水波柔柔之美几笔就勾勒得淋漓尽致。风也吹过了老钟啊,那饱经沧桑的老钟发出“咚——咚——咚——”嘶哑的声音。然而正是这钟声,传遍水乡千家万户,传进浸在水稻香中的、浸在鱼虾鲜香中的江南。

1500字散文 第2篇

回首人生,却一直在校园中度过。一半当学生,一半当老师。当学生,天天读书;
当老师,天天叫人读书。自懂事以来,似乎从没有与读书间断过联系。天天与读书打交道,现在对读书似乎无言以对。每每组织语文课堂教学,老是疑惑如何教学生读书,学着学生时期的老师,我当着"影子老师",回忆着大学里的教育理论,我当着机械老师;
教育改革了,再指点中模仿者名师和成功课堂老师的样子,做着模拟老师,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

无论做着怎样的老师,上一节高效成功的语文课是我不懈的努力。不管是做学生时代还是当老师时代,每一堂课都少不了"读".

一、读中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是离不开读的。

在读课文时,我们积累了字词。无论何时都是如此,不管是专题的还是附带的,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是有收获的。正是因为如此,我读的书越来越多。我想这是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再就是积累名篇了。好多名篇,读着读着,越来越觉得美,渐渐地就背会了,每每写起文章来,脑海里自然就有了它们的体式和语言。我初二时,非常喜欢看武侠小说,其中的语言非常精炼,好些情景会记在心里。冬天里,一次我刚到校,好多同学围着火炉聊天,我放下书包去关门,恰巧门板碰在急急来检查的语文老师的额头上,他进门就踢了我一脚。我觉得冤,就仿照小说里传书的情景在作业上写了一封辩白信,用了"人有失手、马失前蹄"等语,过了两天,语文老师笑嘻嘻地在课堂上读我的作文,向我道歉,并说"马失前蹄"用得不妥,把老师当马了,显得不尊重。当上老师的第一天,说我是大学生,要为教师节歌咏比赛写点朗诵词。我在脑海里把学过的东西过了一遍,写了几句话。我觉得很是拿不出手,但朗诵者一读,()也觉得挺好。同事说:"你写的朗诵词很好。"我觉得不好意思,另一个同事说:"好的.,叫我写,我可写不来。"读中积累的东西,一辈子受用。现在想来,要求学生读中积累,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二、读中熏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我有个初中同学,非常喜欢读武侠小说,对书中的英雄非常崇拜。走路看,下课看,吃完饭就看,看着看着,练起拳来,很想背着一把剑,隐居山林。有一次,我上《台阶》这一课,指导学生仔细品味描写父亲艰辛积攒盖房材料的语段和房子盖好后父亲衰老的描述,联系生活,讲到了现在普通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学生对父母的那种崇拜、同情浮现在脸上。

现在想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的心灵世界树立起一座崇拜的丰碑,那是何等的重要,用这座丰碑指引学生,用这座丰碑浸融学生,学生哪里还有不想读的。

我有个同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感情饱满,她讲析文章的时候,边读边讲,读得富有感情,讲得澎湃激昂,学生读同样要求读出情感。这样在情感世界里读书,学生情感自然在读中接受熏陶。难怪她的课学生那样喜欢上。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学生在读中继承祖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语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读中组织

一堂课应该是由几个环节组成,这几个环节是互相关联着的,它们不外乎听说读写。但是我觉得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渗透读,换句话说就是以读为线索,组织课堂。离开了读,语文课堂就不是一堂正规的语文课。听老师讲课,必须以读为先,没有读在先,听就是无本之木。写以读为参照,没有读的写,就是不用规矩画方圆,很难画好。没有读的说,就是东拉西扯,说不到点子上。

我看过不少的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一定非常讲究读的处理。我听过一堂语文名师余映潮老师的课《狼》,这堂课余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默读,然后学习字词,接着叫一个学生规范读,读完了指正读音,叫了两名学生,读了两遍,读后学生小组一起翻译,其中老师巡视指导,就一些普遍难的强调,并作板书。最后模仿读。老师先做示范,用语言创设出了情景,再现了屠夫的恐惧、窘迫、果断、讥笑,演化了狼的贪婪、狡诈和不堪一击。教师在指点中讲解,学生在模仿中体会,学生读像了,也就理解了。整堂课就是一个字"读".

我们学校有个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堂课一个专题,画个表,列个项,一边读,一边找,边读边讲,谁都说他的课讲得好。我还记得另一个同事在前年讲过一堂散文《散步》,有三个环节,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读中有点拨,想中有再读,议中有还读。读还是贯穿整个课堂,整个课堂在读的基础上异彩纷呈,名师亦不过如此。

其实,每一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贯穿着读,只是有些是自觉,有些是不自觉的。我觉得我们应该自觉地用读组织课堂,丰富课堂,在读的基础上达成目标。

四、读中点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我在去年教九年级《我用残损的手掌》,今年教七年级《在山的那边》时,刻意指导学生朗诵课文,有示范,也有指导,一遍又一遍,大约到第四遍时学生就读得有模有样了,学生读得兴致非常高,这个时候注意点拨理解是非常有效的。

前年,学校组织了个歌咏比赛,我选了《精忠报国》《国家》两首歌,把岳飞的《满江红》当朗诵词。叫了4个男生来朗诵,都是调皮鬼,上课老走神,我依然叫他们肩负使命。经过几遍的指导训练,那几个调皮鬼还真的读出了几分爱国豪情。我觉得在朗读中的精到点评比絮絮叨叨的讲解管用得多。那些讲解学生是不可能记住的,精到的点拨使学生体味文章的结晶,简单明了,烙上深深的印记,而且考试考的就是精到的理解。当然在点拨时别忘了板书和做笔记。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五、读中珍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好一堂语文课,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理论指导,更需要艰辛的实践努力,奋斗在一线的前辈们,为此付出了一生的精力。想起来他们是平凡中最伟大的实践者,我为他们致敬。在我的实践中,我觉得"读"真的很有意思。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改革刍议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的思考与实践拓展延伸,为语文课堂添一抹亮色

1500字散文 第3篇

现代社会大众面临着心理疾病、道德滑坡、伦理危机、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诚然,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来自各个专业领域中的特殊知识。但是,当我们忙碌于不断制定出新知识、新规则来改进旧知识、旧规则的纰漏时,却忽视了躲在幕后的老子的诡谲微笑。

在老子看来,这样的提防措施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加重危害。众所周知,老子反对片面追求物质的社会,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12章)在社会物质财富积淀的同时,人们的欲望也同步被激发起来,老子将这种状态称作“为”。有“为”就有“争”,用计谋对付计谋,用规则挟制规则,于是法网愈密,人欲愈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26章)当下社会太轻太躁,世人的目光过于关注轻而躁的枝叶而遗忘了重而静的本根。

本根莫以名之,强名之曰道,曰母,曰玄牝,曰婴孩。它是万物的创生本源与存在依据,如展开的道路,如万物的母体,如玄妙的生生之源,如纯朴的原初之物。总之,它什么都不是,却由于它而使万物是其所是。我们如何了解作为本根的道呢?我们无法用定义去把握它,无法用情感来追求它,事实上,我们无法用一切心中所起的相状来觉察它。因为道不是外取的认识对象,而是“涤除玄鉴”(《老子》10章)后的逆反体证。

德者,得也。我们每一个人所得之道即为德。天地万物所得之道亦为德。人之德就是心之主宰,天地之德就是心之主宰所显之物则。心之主宰是道,物则亦是道,道是自然。所谓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而已。因此,顺应道的心,就是自然之道心;
顺应道的万物,就是自然之万物。自然之道心和自然之万物没有自己的根本特性,它们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然而然的道。道体现在人与万物中只是普遍的自然而然。

如果人心认为自己与道无涉,人心就遗忘了本根而执著于枝叶。轻而躁的“假我”蒙蔽了重而静的自然之道,于是人为之做作应运而生。欲望之心所看出的万物处处显出计量,有高下、长短,于是有是非、对立,于是有对执、斗争。人心有欲望,欲望之心所察觉的万物就纷纷扰扰、斗争不断。或许,这种状态与当代的"社会现状有几分近似。

从这种混乱的状态步入澄明之境,需要一条实践的途径,这就是道家的工夫。“致虚极,守静笃”。(《老子》60章)将去除对五色、五音、五味的嗜欲,进而将一切杂染的念头洗净,呼唤自己心体中沉睡的“真我”,于是自然之道苏醒了。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21章)

这就是道。老子向我们描述它的状态。但是它太原初了,有限的词汇并不能如实地将它展现出来。一切都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地,尽管如此,却远远比任何确定的事物都来得真实。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6章)

谷神、玄牝都是道的异名。道并非只是恍惚之状,它能够自然而然地起作用,惠及天地万物。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60章)

万物在道的自然而然的朗润下,由造伪之态转化为自然之态。人心在道的自然而然的朗润下,由欲望之心转化为自然之心,于是世界重新回归到自然状态。这种回归虽然没有在现实中实现,却是修道者的理想追求。

从老子思想来看,和谐的世界观,就是以道心观世界。道心和谐,世界和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道心,只是被人为之造作所蒙蔽。世界本来和谐,只是被人为之催生而搞得面目全非。

道家相信,人与世界本来就在道的朗润下,自然而然地处于和谐之中。所谓不和谐,在于人为之心,在于人为地生物。道心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之为;
万物不是不创生,而是不生之生。不为之为,就是不要人为地偏离道去作为,而是顺应道自然而然得去作为;
不生之生,就是不要人为地偏离道去改变事物,而是顺应道自然而然得去让事物发生变化。因此,老子所批判的是逆道而为,逆道而生。不为而为,不生之生,不是什么都不为,什么都不生,而是要合道而为,合道而生。道心观世界,就是不为而为,不生之生的人与万物的世界。

那么,怎样为、怎样生才是不为而为、不生之生的和谐世界呢?或者说,以和谐之道心观世界应该为什么?不为什么?生什么?不生什么?老子会说,为与不为,生与不生的标准就在你心中。每一个人都是道的承载者,每一个人都因为得于道而成为德者,所以出于内在的澄明之境的呼唤才是最为真切的,只是要提防这股内在的声音在尚未喷薄而出就被杂染的轻而躁的杂念阻碍了出路。

有人说:“我的孽障太深了,以至于我无法听到来自内在澄明之境的呼唤。”其实,大家不需要如此悲哀。轻而躁的杂念与重而静的本根并不是截然两分的对立物,重而静是根,轻而躁是枝叶,由根而到枝叶才是完满的道。根是完满的道的关键,枝叶是完满的道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已经拥有了正在呼唤的本根,又拥有了不可缺失的枝叶,留给我们的任务只是换一种看世界的方式,去除错误的“本根是本根、枝叶是枝叶”的两截方式,回归到自然的“本根生长出枝叶”的原初状态。简而言之,完满的道所拥有的内容我们都拥有,我们所缺少的就是一种将之视为本来一体的眼光而已。

我们不妨将追命逐利之心作出有所节制的退让,而抽出更多的闲暇时光去关注自然的变化。如果不牵扯到大环境的干扰,这大概对于单个的人不难做到。我们可以将之扩展到一个家庭大小的人际圈子中。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2章)

在家庭中,我们在处事之时,不要太过于自我,不要居功,而是将处事的动力和创造的成绩看做整个家庭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家的付出和回报都是普遍的道在所有家庭成员中的体现。倘若能够如此实行,那么夫妻、父子之间就少了你我之争,而多了一份整体的和谐。由此,我们再将这种理念扩展到一个社群,乃至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60章)如何治国?制度的完善着眼于制衡既成利益集团超经济政治的垄断,但这样的措施却使多数人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此利益集团或取而代之。归根结底,这是“争”的方式,是“人为”的方式,从而“生”出很多法律经济条款。法网愈密而人心愈离。法网只在枝叶上起功效,而催生法网的争执之念却蒙蔽了心灵的澄明。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8章)但如何不争呢?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75章)

如果与民争利,那么上下利益相背,人心相离,自然不会和谐。但如果处于上位者能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创造的财富与赋予的权利并非天生属于利益集团,而是归于整个国家与社会,那么公平与正义就会显现出来。上下不起争执,利益合理分配,整体世界与整体的人民都在道的朗润下。大家顺道而行,以不争之心而分配合法权利,制定出分配的方法和规则,世界就没有不公;
以不居之心而分配经济利益,制定出分配的方法和规则,世界就没有不平。这样的分配,就是不为而为;
这样制定的方法和规则就是不生之生。不为而为,不生之生,这样的世界即使想要它不和谐,也未之有也!

道心观世界,去除杂染,自然之道呈现于内心与万物上。以此自然之道扩展至家国天下,而证成和谐的人与世界。老子的和谐世界观,对于目前和谐社会倡导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应有一定之裨益。

1500字散文 第4篇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走过前三季的忧愁、繁华、忙碌,江南也是一步步走向了沉寂。忽如一夜春风来,夜里飘起片片雪花,纷纷扬扬。有道是雪落无痕,这雪绝不会吵醒任何一户酣睡的人家,只是顺着西风曼舞,它们或驻足在茅屋或流连于梅花暗香或轻盈地点在湖面,只是一切都静悄悄的。等到人们第二天早上睁开惺忪的睡眼之时,才会惊讶地发现门前的庭院里积雪竟已几尺厚,窗外的翠竹叶上早已积满蓬松的雪,田野间也是盖上了雪白的一层。好在瑞雪兆丰年,大雪就像是给田里的菜苗盖上了一床棉被,隐隐可看见白色底下绿色的生机。若有兴致,可漫步断桥。平日里的石阶都铺上了白色的地毯,无人问津。踩在雪上发出吱吱的声响,想必也是一种享受了吧。不妨挐一小舟,访湖心亭看一场漫天纷飞的雪花。于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籁俱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行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桌上的金宣落了一行诗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坐对一窗雪,如同坐对一卷书,听雪落寒窗,又岂会不驻足于天地苍茫间!

1500字散文 第5篇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

春天的江南,总归是浸在绵绵的细雨之中的。说是细雨,倒不如说是千千万万缕密匝匝的情思,在这江南独有的梅雨季节中发酵。它竟是如此轻手轻脚,柔柔地轻抚江南独有的青瓷黑瓦,沿着瓦楞间那仿佛特意为它留好的罅隙,数股细细的涓流在此汇聚,汇成滴滴明亮的、澄澈的水珠。就连落在屋下的青石上,也是柔柔的,偶尔溅起的一两朵水花,都是转瞬即逝,往后便静静的躺在石头独有的坑坑洼洼中罢了。或小雨霏霏,便会顺着石阶滑到青苔上,融进了那一抹烟雨江南中少有的艳丽。殊不知,即使是水墨画卷上黑白灰轻描淡写的江南,却不止于青苔的翠色。顺着石阶望去,可觅得油纸伞的踪影。别处已是人间四月天,而江南的四月却是油纸伞的惆怅。伞下绫罗女子只留给这烟雨一抹背影,独留雨丝落在伞上、落在心间,漾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推荐访问:散文 1500字散文 1500字散文(汇总5篇) 1500字左右的散文精选
上一篇:2023年立秋养生知识6篇【精选推荐】
下一篇:唯美爱情短句必备17篇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