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兵器文化英译对比研究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19 10:05:03 点击:

摘要:《三国演义》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内容中有大量关于战争的描写,特别是其中的英雄人物所使用的各式武器更是品种繁多、名称各异,这些兵器的名称中本身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属于翻译研究中文化专有项的范畴。国内外有许多著名学者对《三国演义》进行了翻译研究,而专门针对该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研究在国内外是较为缺乏的,而且研究也不够深入。在此背景下, 本文选取由美国汉学家罗慕士(Moss Roberts)于上世纪90年代翻译的《三国演义》英译本"Three Kingdoms"和英国汉学家邓勒(C.H. Brewitt Taylor)在上世纪20年代翻译的另一英译本"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作为研究对象,从描述翻译学等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三国演义》中负载深厚文化内涵和丰富社会功能的兵器文化英译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找出处理类似文汇负载词汇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 《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兵器文化;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20-01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东汉末年英雄与战争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军事文化,比如英雄人物所使用的兵器、军事科技如木牛流马、诸葛弩等,还有兵法谋略如八卦图等,小说中那种气势庞大的战争场面让中国军事文化大放异彩。《三国演义》的翻译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军事文化,中外学者开始纷纷对该巨著进行了翻译研究,根据罗海辉①关于对《三国演义》中西方翻译研究的评述,在众多翻译作品中,由美国汉学家罗慕士(Moss Roberts)于上世纪90年代翻译的《三国演义》英译本"Three Kingdoms"和英国汉学家邓勒(C.H. Brewitt Taylor)在上世纪20年代翻译的另一英译本"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最为成功,被读者接受率最高。但是在综合比较中英关于战争翻译的译文分析中,有学者发现: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在英译译介中,文化的流失较为严重②,而著名翻译研究学者谢天振教授③ (2003)指出:英译、译介研究主要关心的就是原文信息在目的语和源语转换过程中的失落、

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军事巨著中文化的流失情况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文化负载词,本文选取《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兵器文化在罗译本和邓译本中不同处理方法及翻译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汪世蓉④的博士论文研究结果,罗慕士对《三国演义》文化翻译模式为"全景再现式",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而邓勒的翻译模式为"点滴式渗入",也多采用"异。

化"的翻译策略。但是,由于两人在文化身份和文化能力上有所差别,即使他们都多采用相同的翻译策略,但是在具体的翻译方法和处理技巧方面却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本文拟探讨译者在对中国古代兵器的翻译过程中对这些文化因素的操作和处理方式,观察文化信息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是否有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现象出现,通过对比分析和归纳两个译本所选择的文化翻译原则、策略和效果,分析影响其不同选择的理由和因素,最终归纳出对于文化专有项,特别是对其中的兵器名称英译的最好处理方法:哪一种方法更能说明该武器的特点和展示其中所保护的文化信息,哪一种译法更容易让目标读者理解,从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促进中国传统中华的国际影响力。

1.《三国演义》中的兵器文化分类及名称特点

《三国演义》是一部大型战争小说,而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兵器的优劣。因此,该小说中的兵器可谓名目繁多,每一位英雄人物都配有一种自己独特的兵器。小说中所涉及的兵器大概有51种之多,根据尺寸的长短,可以分为长兵器、短兵器、弓弩和投掷器。根据兵器的形式和功能有可以分为刀、剑、抛射兵器、攻城器械等。兵器的名称在命名上也是各有特点,不仅体现了该兵器的外在特征、更充分的展示出该兵器的威风凛凛的气势,它们的名称或来源于其独特的外形,或借用了古代以往中国神话传说中典故的名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本文就《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兵器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具体的说,本文将以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刘备的双股剑、吕布的方天画戟、赵云的涯角枪、曹操的倚天剑、曹真的流星锤、番王沙默河的兵器铁蒺藜骨朵、徐晃的大斧以及纪灵的三尖刀这十大英雄人物所使用的兵器中最具体代表性的几种兵器的名称进行翻译研究。这些名称和功能各异的兵器名称中,包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如青龙偃月刀,首选该名称中包含了"龙"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就是表示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据史书,最初"偃"字为"掩",表示改刀威力无比,能遮掩住月亮的光芒。从该实例可以看出,当中国人一读到对该兵器的描述时,眼前就能出现该兵器栩栩如生的画面,而对于译文的目标读者来说,如何才能让读者获得同样的联想,那么对兵器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如何让读者理解该兵器名称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已选定的两个译本,考究不同翻译家为了达到传递文化信息这一目的所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目的在于探讨出处理文化负载词的最佳方法。

2.具体实例对比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兵器各式各样,它们不仅是英雄人物的标记和象征,更是罗贯中塑造鲜明小说人物的方法和手段,它们早已成为了英雄人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兵器名称的重要性,在罗译本和邓译本中,译者也尽力为了渲染兵器的各种特征做了研究,但是两位译者在翻译时立足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兵器名称的翻译有了不同的版本。下面,本文就将采用实例的对比研究方式来探讨处理文化负载词的最佳方法。

2.1青龙偃月刀 该兵器为关羽所使用。长约九尺五,重达八十二斤,刀身雕刻有蛟龙吞月的图案,因而得名,形状为刀头阔长,刀刃形似半弦月,刀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头与柄连接处有龙形吐口。

罗译本: a Green Dragon crescent-moon blade/ Frozen glory

邓译本:a long-handled, curve blade called Green-Dragon Saber, which weighed a full one hundred twenty pounds

罗译本对于青龙偃月刀的翻译过于简单,只是译出了其颜色、基本形状,没有对其图形进行解释,但是其增补了"Frozen glory",用"glory"表达了该兵器带给读者的震慑力和荣耀感;邓译本中,作者在翻译时,较为形象的对兵器的形状、重量、颜色进行了介绍,让读者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但是从文化传真来看,两个译文对"青"的处理都翻译成了"Green",实际上,在中国文化中,"青龙"是至高无上权利和荣耀的象征,如古代的黄袍都是"绣以青龙";而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中,"绿"不包含任何权利和荣耀的文化,因此把"绿"翻译成"Green",笔者认为是欠妥的。根据英语文化传统,颜色词中只有"blue"一词才含有血统高贵之意。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兵器知识时,不仅要尽力展现兵器的外形特征,还要尽力传递其所包含的文化特征,在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加注解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青龙偃月刀"可以在上面两个译文的基础上翻译成:"a long-handled, crescent-moon blade with

Blue-dragon map on it representing the highest glory."

2.2丈八蛇矛 该兵器为三国著名大力士张飞所用。"丈八蛇矛"由矛杆和矛头组合而成,由钢锻造而成,刃开双锋,矛尖呈游蛇形状,故得此名,而根据测算,该兵器长约4米,看上去威风凛凛,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罗译本:an eighteen-span spear of tempered steel/an eighteen-span snake-headed spear

邓译本:a ten-foot spear called Serpent Halberd

两个译本都采取了直译的方法。罗译本中,对丈八矛蛇的长度、材质和基本形状进行了描述,但是存在着不仅人意之处。首先,对"丈八"的处理不够准确,译者中采用"span",该词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跨度,用来描述该兵器的具体长度,给读者一种信息模糊不清的感觉;"矛蛇"是指矛尖的形状像游弋的蛇,而非蛇头的形状,因此,罗译本中用"snake-headed"是不恰当的;再看邓译本,真个翻译处理得过于简单,没有结束该兵器的形状、材质、特征等内容,而且其中的"ten-foot"为现在的3米左右,与"丈八"的实际长度相左。根据《三国演义》以及后来的《三国志》中对该兵器的描述,笔者认为在翻译"丈八矛蛇"时也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法,可以处理为:a thirteen-foot tempered spear with shape of snake, only the people with super power can lift it.

2.3方天画戟。该兵器为吕布所用。

吕布是小说中著名的猛夫,他力大无比,其执戟跃马的造型早已深入中国读者的心中。该兵器将矛和戈的功能合为一体,由戟头和戟杆组成,具有双耳的造型,且在戟上有绘画等作为装饰,长达一丈二,相当于3.65米,重约二十公斤,看上去威风凛凛,令敌人不寒而栗。

罗译本:a figured halberd with two side blades

邓译本:a halberd/a trident halberd

罗译本中,采用"figure"一词,生动的介绍了该兵器上绘有图画这一特征,而且介绍具有双耳的特征时,两个译文都选用了"halberd",该词传神的表现了中西古代兵器的一致性,使西方读者对方天画戟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相比较而言,邓译本较为简单,选用"trident",误解了方天画戟的双耳造型而且没有对该兵器的外表图案进行解释。笔者认为对方天画戟的翻译,罗译本的翻译时可取的。

2.4倚天剑 该兵器为曹操所有。倚天剑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是兵器中的上品。"倚天"的意思并不是指靠着天或者依靠着天,而是形容非常高达,神威无比。曹操是一方霸主,佩戴此剑,象征他统一天天下的雄心壮志。

罗译本:Heaven"s Prop/ Black Pommel

邓译本:Trust in God/ Blue Blade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个译文都采用了归化加注的翻译方法,但是却有明显的不同。罗译本用"heaven"s prop"(擎天柱)之意不仅生动的再现了倚天剑的高大,而且表达了曹操身为一方霸主的地位,同时,罗译本还采用了加注的手法,说明该剑为黑色的剑身,该翻译不仅让读者从外表上对倚天剑有了认识,还从文化的角度理解了曹操佩戴此剑的寓意。而邓译本则选用的是"trust in God"(相信上帝),显然是停留在对倚天剑的字面意义之上,这样的翻译不仅不能让读者对倚天剑有直观的认识,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文化,还会误导读者。

3.中国古代兵器的翻译策略:文化传真

通过上面对《三国演义》中四大兵器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罗译本和邓译本在翻译处理时各有所长,各有缺憾。由于罗慕士有较好的汉语语言功底,并且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所以他在翻译时追求兵器知识的形和神的结合,既介绍了外形又力求表达出该兵器名称中的文化内涵;同时,他充分运用了跨文化中交际中语言功能的对等运用,比如在翻译"倚天剑"时,他借用了"heaven"s prop",生动、形象的刻画出倚天剑形象,使外国读者获得了和中国读者同样的感受,保证了文化的传真;邓译本中采用的是"trust in God",这种表达既不是英语中的固定表达,也不具有特定含义,当读者读到此兵器名称时,很难使他们获得和中国读者同样的联想,读者不能直观的感知到该兵器的霸气,因此这样的翻译没有成功地传递兵器名称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没有保障兵器名称的文化传真。

著名翻译理论家谢建平⑤曾经明确的指出:文化和翻译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客观规律,所以文化翻译的根本原则就是保持"文化的传真性",也就是要求译者在翻译作品的时候,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精确的再现源语文化所包含的内涵、意义、风格以及形式等,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更是应该如此。左飕同样也研究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他认为最佳的方法有两种:即文化传真和文化适应。他认为文化传真就象是传真机一样,应该准确无误的复制和传达原文文化信息,文化适应是指当两种文化有冲突的时候,译者应该把原文中的文化信息通过调整等手段使之融入本语文化,这样才能有利于目标读者的理解。到现阶段为止,中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界,大家公认对于译作中文化的处理一般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具体的翻译手段又有直译法、直译加注法、英译加注法、借用法等等。然而,决定一个作品文化传真处理的好坏不是只取决于译者的翻译方法,更重要的是译者的文化能力和对待文化的态度。译者的责任和目的是要使原文作者的意图通过自己的译文传递给译文读者,让目标读者体会到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那些文化预设,因此译者的文化能力在处理文化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译者的文化能力是指译者具有扎实的双语语言和文化功底,深入了解和熟悉不同民族社会习俗、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异同,并具备多元文化视角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能娴熟自如地对两种语言文化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操控,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让原语文化根植人目标语文化中。译者的文化态度也就是指译者处理文化的倾向性。译者的文化倾向性决定了译者在翻译文化的时候所采取的态度。比如在本文的分析中,在处理兵器文化时,罗译本的翻译就比邓译本的好,原因就在与罗慕士的文化能力和文化态度,因此他曾在中国学习过中国文化,而且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所以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他就更多地保留了中国文化的传真效果。

参考文献:

[1]骆海辉骆海辉.最近十年国内《三国演义》英译研究评述[J]文教资料,2009 (2)

[2]张小倩.基于文学典籍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英译译介问题浅析[J].才智,2012

[3]谢天振 《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出版社,2003.

[4]汪世蓉 《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的描述性英译研究[D],武汉大学,2013

[5]谢建平 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 (3)

作者简介:

廖坤慧(1978-1-)四川眉山人,绵阳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推荐访问:文化 演义 兵器 英译 研究
上一篇:《三国演义》中的兵家权变管理思想探析
下一篇:真假三国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