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闻报道中藏汉翻译的文化流失现象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18 21:30:03 点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翻译已成为各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主要工具,它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意义更加深远,作用也更加突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翻译工作既是一项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和语法规则进行再创作的工作,同时也肩负着促进文化交流、传播科技进步、倡导社会文明的重任。当今社会虽已步人信息化时代,但翻译工作仍将雄居于传播科技文明的前沿阵地。可以说,翻译是世界变得更加文明进步的助推器。本文就当前新闻报道中汉藏翻译的文化现象做简要的分析.

理解原文的重要性及存在的欠缺性

译文如不能忠实于原文,便失去了其本身的含义,从而也就失去了译文的“生命”。既然是翻译,那么就要遵守翻译的基本规则。正确地理解原文将对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再好的表达,再通顺的语句,再好的文采,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正确理解原文内容就要具备较高的汉语文水平,对于从事汉藏新闻翻译工作的人员来说,对汉文的正确理解是搞好翻译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无从谈及翻译,更谈不上通俗易懂的表达。不仅如此,翻译人员还要具备全方位的新闻业务知识,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掌握汉藏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及一定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和古藏语的鉴赏水平。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翻译工作者应去作一名“杂家”的原故所在。

我们所说的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往往从表达的角度出发,对原文进行较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推敲,翻译工作者在阅读原文时若是忘记理解是为了去进一步的表达,则会在阅读过程中忽视与表达息息相关的内容,也就谈不上通顺易懂地表达原文了。初读原文时,要求翻译人员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所译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通过第一阶段的阅读使译者基本能了解所要翻译文章的易难程度。精读原文时,要求翻译人员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层次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内容,掌握难译的段落、词句,通过第二阶段的阅读使翻译人员基本能了解需要准备哪些相关资料。钻研原文时,要求翻译人员掌握难译的段落、词句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词的单义、多义与兼义的关系,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分句之间的关系等等。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原文内容,并能以译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就是今天我所要具体分析的主要内容。

多义词的正确用法。词有单义、多义和兼类之分。藏文的许多单词属多义词,对单义词和多义词的理解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若不能正确理解词在原文的具体语境中的真正含义就无法表达原意。多义词的大量存在是词汇丰富的一种表现,词的多义,丰富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使用范围。但多义词对语境有很大的依赖性,在一个语境中只能有一个含义,如果在同一语境中同时存在两个或更多的义项就会产生歧义了。例如:“宽”字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含义:(1)马路很宽(跟“窄”相对);(2)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些(放宽,使松缓);这些词组有其多义的含义,也有其缩写后简称的一面。以“两基”教育而言,其真正的含义为:《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的简称,是党中央、国务院扶持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轻壮年文盲,提高国民素质,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知道“基本”二字为两个含义,一为根本;二为大体上或大致。在翻译这个词组的过程中,应理解为后者更为恰当。

译文的表达程度是衡量翻译水平的标准

表达是翻译过程中的第二步骤,是由一种文字的表达形式再现另一种文字的活动;其间贯穿着一定的技术性、规律性和创造性。技术性主要表现在翻译过程中善于驾驭两种文字的构词规律上,也可谓正确掌握多义词的用法。翻译中由于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差异,会出现一词多译的现象。因此,同一篇文章或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译法。但是,同一原文产生的种种不同译法,它们之间决不是毫无关系的,它们总是“大同小异”。其中“同”的部分,正是这两种文字在表现同一思想内容时存在着一定的对应规律的表现。符合这些规律,译出来的就正确;违反了就要出差错,不论翻译工作者主观上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都要努力地去发现和利用好这种语言之间的对应规律。但是,翻译工作又是一项再创作的工作,所以翻译不能仅仅局限于按照上诉的对应规律,套公式似地去简单地进行翻译,而是要求掌握两种语言的具体语音、语法和词汇构造的具体规律,上下文的对应关系,句与句之间是否相互衔接等相关内容后,方能正确地表达其原义,同时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趋势及层出不穷的新词术语,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各种词汇、段落、句子进行理解、推敲后再加以翻译,以使译文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目前,全国五省区藏文报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通病在于以下幾方面的问题,现做简要分析如下:

一是对词语的增减和修改不够明显,不能言简意赅地翻译新词术语且时有误译现象。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明确语义有时可能有增词和减词的现象,这不是说汉文的语句简练而藏文烦琐,汉文中约定俗成的词语在译成藏文时就需要明确原文的含义,不然译出的意思可能产生歧义甚至误解。我们的读者常常反映:“阅读藏文报要有一定的汉文基础,不然有些译文读来令人是懂非懂,说不懂却又能了解大致的意思,说懂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说明了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表达得不准确或不完整就会对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减词在翻译过程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一种翻译技巧,没有减好原文烦琐的词句,译文阅读起来便显得过于烦琐,不精练,给读者的印象就是地道的译文。通常读者在阅读藏文报纸时说翻译的痕迹太浓的原因也在于此。二是整个句型和动词的时态不够准确,甚至乱用时态的现象比较明显。时态混淆现象亟待解决,我们在阅读报纸时,经常遇到译文的上半部分是一件将要解决的问题,可读到读到就成了已经被解决了的事情,或者相反。这种在翻译过程中,没有严格经过以上所必须经过的三个理解过程。我们在翻译党的路线、方针、重大决策时,决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疏漏,更不能曲译原文。那么,是否对一般的消息和通讯稿件就可以任意血译呢?也不尽然,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翻译一般的通讯和消息稿件,首先要对原文的思想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其结构方式而后在具体的翻译中加以适当地调整,这样的译文既能通顺易懂地表达原文的思内容且没有翻译的痕迹,并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将对减弱汉藏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现象起到积极的作用。(全文完)

推荐访问:新闻报道 流失 现象 翻译 文化
上一篇:南阳汉画像石的风格及审美价值
下一篇:中国汉时期建筑空间营造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