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将重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等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13 20:40:03 点击:

作为“国家科技队”,中国科学院将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以在未来5年引领与带动国家创新体系进入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新阶段。

记者从中科院获悉,这批科技创新基地包括信息科技创新基地,空间科技创新基地,先进能源科技创新基地,纳米、先进制造与新材料创新基地,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资源与海洋科技创新基地,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研究基地。

创新基地将突破学科壁垒、研究所局限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研发的分割,更为有效地利用和开发现有科技资源。

中科院还将加强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的合作与联合,包括与大学合作,推进科技教育发展;与企业合作,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与地方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公共资源和技术支持等。

作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试点,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8年来,创新成效显著,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如高质量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体及配套任务;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创新一号”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研制成功“龙芯”通用CPU芯片和“曙光”“深腾”系列超级计算机;为青藏铁路工程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量子信息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基因组测序与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世界纳米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等。

可抗12大风的远洋测量船开造

中国自主研制、自行设计的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日前在上海江南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它将作为中国“远望号”舫天远洋测量船队的新成员,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海上测控支持服务。

据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负责人介绍,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是一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的、生活舒适的新型航天测量船。它具有满足抗12级大风的能力,可在南北纬60度之间的世界海域航行;在各种情况下,都具有良好的操纵性和航向稳定性。

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的建造,采用当前船舶建造、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的最新技术,由通用船舶平台和试验特装两大部分组成,分为船舶、测控、通信、气象四个系统。甲板上同时安装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C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和C波段脉冲雷达三套大型测控设备,这在测量船建造历史上尚属首次,将大大提高测量船完成海上科研试验任务的能力。

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还将采用光纤构建船内综合信息传输平台,各大系统能够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扩展业务功能,以实现测量船与陆上各系统中心联网,共享信息资源,并具备海上联合会诊的能力,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新船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建有健身、可容纳300余人的多功能厅等舱室,每个船员房间都设有卫生设施。

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后续航天试验任务频度加大,型号种类复杂,轨道类型增多,对航天远洋测量船队的测控通信支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建成后,不仅能够完成对飞船、卫星及其他航天飞行器的海上跟踪测控任务,还能与任务中心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将大大适应未来高强度航天飞行试验任务要求,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海上测控支持服务。

浙江发明用脚控制的马桶

马桶上坐圈的升起或放下,冲水及用水量的控制,都只需要用脚踩一个踏板就可以完成,不仅卫生而且节水。浙江的黄斌从机械手表中的齿轮传动原理中得到启发,发明了这样一套由238个零件组成的纯机械马桶附带装置。近日,这一产品已批量生产并投向北京市场。

这种新型马桶使用时,坐圈如果是抬起的状态,踩下踏板,坐圈就会慢慢地放下,这时水箱不会工作。而坐圈如果是放下的状态,踩下踏板,坐圈在升起的同时马桶冲水,这时就可以利用踩踏板的时间长短就可以控制马桶冲水的时间,起到节水的目的。

“我知道现在也有控制马桶坐圈上翻、下放的相关产品,主要是靠电来控制,靠手按动坐便器下部的开关上下翻动”,黄斌说,“但这样的产品用的时候还是要弯下腰操作,在原来的基础上没什么根本的改变,要是断电更是没法用了,而且这些产品普遍存在翻动时坐圈与坐便座接触的撞击声。”

“我的这个发明解决了以上的一系列问题。”黄斌接着介绍,“首先,我发明的马桶坐圈控制装置,工作时靠一些大小不同的齿轮、连杆等,是一种纯机械的工作方式,使用时踩一下就行,不存在电动控制装置断电的尴尬,而且你买回家也不用为他掏电费了。”

为了尽量减少坐圈在上翻下落过程中发出撞击声,黄斌特意在控制坐圈的主轴上添加了一个增加摩擦力的减速器,坐圈升起或落下的时候,这个减速器对坐圈产生阻力,减缓坐圈的速度,从而把撞击声降到最低限度。

科学家发现银河系扭曲疑是暗物质作怪

来自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们近日表示,银河系被扭曲的原因很可能是暗物质在作怪。他们称,银河系被扭曲是距离它最近的两个星系——大小麦哲伦云和超重型的暗物质(一种人们无法直接观测到的高质量宇宙物质)云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们在较早时候就已经发现银河系(我们的太阳系是其一部分)发生了扭曲。1957年,射电天文学家布尔克发现银河系出现异常“突起”:银河系螺旋臂边缘的星际气体已经超出了银盘平面。在此后的观察中,天文学家们还发现银河系的形状变得越来越不规则。而当时科学家们的解释是,银河系发生这种形状扭曲现象的原因是其内部的恒星自身活动所引起的。

后来,科学家们还试图以所谓的“局部势力”的影响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些“局部势力”包括仙女座星云、大麦哲伦云、小麦哲伦云和其它约30个小型星群。然而,随着后来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仙女座星云尽管具有超大的质量,但由于距离太远而尚不能引发银河系的局部变形。同时,大小麦哲伦云虽然距离银河系很近,但它们由于自身质量非常微弱也无力引起银河系的扭曲。

科学家们最近提出的一种假设认为,银河系的一些伴星系尽管质量微弱,但它们却能够成为银河系发生扭曲的原因。借助计算机模拟试验,科学家们发现,大小麦哲伦云尽管自身质量较小,但它却拥有由暗物质构成的外壳,这样它们便获得了影响银河系形状的能力。由于麦哲伦云周围的暗物质不断在其周围空间内吸收看不见的物质微粒,因此它们的这一活动会经常给银河系的银盘造成扰动,这种扰动日积月累便造成了银河系形状的扭曲。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发现新粒子

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在北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美国夏威夷大学同时宣布,科学家们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

进行的北京谱仪实验观测到一个新粒子,并将这个新粒子暂时命名为“X一八三五”。

中科院高能所负责该项实验工作的金山研究员介绍说,这个新粒子是在分析J粒子衰变到一个光子和三个介子的过程中被发现的,它的质量值约为十八点三五亿电子伏特,而它的寿命非常短,仅为约十的负二十三次方秒。因为这个新粒子的基本结构仍未确定而称之为X,再根据其质量值,故暂时命名为“X一八三五”粒子。

这项通过实验而获得的重大物理领域基础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家为主完成,已于去年底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并引起国际高能物理界的极大兴趣。国际规模最大的高能物理大会去年在瑞典举行,时任大会主席Tord Ekelof教授称,“这可能是首次观测到物质和反物质可以通过强作用力形成束缚态的证据,因而非常重要。”

粒子物理学家对“X一八三五”粒子的基本结构进行各种猜测和广泛争论,有些认为它可能与两年前北京谱仪实验观测到的一个可能的新粒子是同一个粒子,还有一些粒子物理学家则认为“X一八三五”粒子可能是胶子球或常规介子等。金山表示,目前的实验数据还不足以对这些理论解释和猜测做出最终判断,最终确定“X一八三五’粒子基本结构需要更大量的数据,并进行深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

“X一八三五”粒子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在于它是实验上观测到的一个新粒子,更因为它可能是在高能物理实验中寻找了几十年但迄今尚未确认的一个新型粒子。科学家们声称,通过对“X一八三五”粒子基本结构的深入研究,将有可能在新型粒子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促进粒子物理基本理论的发展,加深人类对自然界的根本认识。

“如烟”将实现烟草的健康替代

一种能替代传统香烟的吸入剂研制成功后,引起了专家的重视。专家认为,这种产品一“如烟”将实现烟草的健康替代。

据了解,“如烟”是北京赛波特如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历经8年才研制成功的尼古丁替代疗法吸入剂。它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的“尼古丁替代疗法”的科学原理,通过高科技矽晶片和气流感应器控制烟雾输出量及工作状态,在吸气时自动进入工作,烟碱液被雾化,烟碱雾滴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循环,使吸烟者产生快感,同时吐出模拟烟雾,吸气结束时雾化停止,进入待机状态。从生物角度人性化地模拟吸烟的全过程和吸烟的感觉,满足了吸烟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

据悉,“如烟雾化电子烟”系列产品已获得了“中国控制吸烟协会认定产品”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认定及推荐绿色环保产品”认证。“如烟雾化电子烟”及“如烟雾化电子烟弹”已经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的全面安全检测,并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申报了行业标准。

专家认为:“如烟”开创了健康、环保、安全“吸烟”的新时尚。“如烟”不仅能够完全替代传统香烟,实现烟草的健康替代,更能够让吸烟者在科学程序的控制下实现完全戒烟,完成从依赖到戒除的过程。此外,“如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减少了烟草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火灾及其他事故隐患,将对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法科学家用分子“吸尘器”组装原子结构

科学家在原子水平构建某种结构,过去一直需要隧道显微镜,它的探头可以逐一粘连原子。法国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利用一种具有类似“吸尘器”功能的分子,把原子吸附、运输并放置在特定的位置。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最新发表的公报说,制造纳米级结构或仪器等高难度的工作越来越需要特殊的工具,以把原子一个一个地在特定平面上“组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隧道显微镜是唯一可以完成此类工作的工具,然而用这种工具—个个地组装原子非常耗时。

为了研制更有效的工具,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有六个“爪子”的分子,可以收集并逐渐将金属原子逐一粘连在特定平面上。具体操作方法是,当科学家用隧道显微镜探头触动分子时,分子六个“爪子”中总会有四个形成一个“抓斗”,抓住不少原子材料,随后这些原子又被由6个碳原子形成的苯基环吸附在分子的中心,分子就俨然成了一个“吸尘器”。然后科学家利用隧道显微镜的探头,刺激分子工具将原子运输到特定的平面。到达目的地后,分子工具被剔除,原子就留在了特定平面。

科学家介绍,分子工具一次最多可以吸走和运输5个原子,将它们送到目的地的误差小于0.1纳米。这一成果今后有望应用在原子级金属导线的制造等领域。

研究人员开发出能自动躲避行人的汽车

大众、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和几家技术公司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和躲避行人的汽车,其样车最近在英国成功通过测试。

这种汽车采取一种名叫“挽救”的系统,它采用了一组雷达传感器和红外线摄像机。传感器可识别道路前方的行人或骑自行车者,摄像机将捕捉到的信息传递给一个内设的电脑,电脑程序计算出行人与汽车相撞可能性的大小,如果可能性超过一定限度,电脑就会立即提醒司机,或者启动自动规避措施,例如,自动刹车或启动汽车外部的气囊。

研究人员称,这种汽车的设计理念就是自动识别可能与汽车发生碰撞的行人,然后启动自身的刹车系统,避免相撞。他们表示,在这种汽车真正推向市场之前,其传感器和图像识别软件还需要改进。

我国治癌“魔刀”发明专利已覆盖20多个国家

由重庆医科大学研发的世界首台利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波治疗癌症的大型医疗设备——Jc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专利保护申请在澳大利亚获得通过,至此,这一我国首创医疗设备的专利申请已覆盖20多个发达国家,取得7个国家的发明专利权。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无创治疗肿瘤新技术。与治疗癌症的传统方法相比,JC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简称海扶刀)能对患者体内的肿瘤进行安全、快速的无创性“切除”,既不会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也能把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大大缩短,并能根据需要进行多次治疗。科学家宣称这是癌症治疗手段的一次巨大突破,并有可能成为今后对付所有癌症的治疗方法。

重庆市科委介绍,利用超声治疗恶性肿瘤的“海扶刀”,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医疗设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05年6月,“海扶刀”获得欧盟国家CE认证,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惟一获得该项认证的超声治疗设备。

为保护这原创性成果,从1998年开始,陆续向美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提出了“海扶刀”发明专利保护申请。截至目前,“海扶刀”在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和澳大利亚共7个国家获得了发明专利权。

“保护眼睛”电子书问世

随着第一种连续看上几个小时,眼睛都不会疲劳的电子书问世,使用传统方法印刷的图书将面临最严峻的生存威胁。

日本索尼公司的电子阅读器只有一本薄薄的平装本图书大小,每次能储存数百本书的内容。一旦打开“封面”,书的内容就会在一张“电子纸”上显示出来,每次显示一页。阅读起来很方便,不会伤害眼睛。

电子书已问世多年,但以前那些使用液晶显示屏的电子书一直没有流行起来。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电脑屏幕不断闪动、很晃眼,读者没看多久眼睛就疲劳了。而索尼公司最新研制的电子阅读器可以在——张高清晰度“电子纸”上显示内容,与真正的纸张没有太大不同。“电子纸”耗电量较少,读者不必担心电池寿命问题。

索尼公司通过其网上商店向用户提供图书下载服务,下载一本书仅需几秒钟。电子阅读器设计小巧,读者一只手就能握住,每按一次键,电子书就会翻页。它还能显示图画和照片,文本能放大两倍,即使视力差的读者也容易看清楚。索尼公司表示,充电电池每充一次电够看7500页。

推荐访问:重点建设 中科院 创新 基地
上一篇:航天科工联合中兴通讯实战智慧城市
下一篇:空天瞭望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