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环境的企业战略理论发展和演化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2-17 15:00:04 点击: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企业战略本质上是以实践为导向、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它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倍受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学者从企业环境的角度综述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化。因此本文从企业环境的角度综述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揭示其背后隐含的演化规律。

关键词:企业环境 企业战略 演化规律

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环境息息相关,而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企业战略理论和企业环境也密不可分。因此,企业环境历来都受到学术界尤其是战略研究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国内外的理论工作者对企业与自然环境方面的研究已相对成熟,基本构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但从资料看,对企业环境的研究“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赵锡斌,2004),在对企业环境的定义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当前,学术界广泛关注企业战略理论,但鲜有学者从企业环境的角度去谈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化。

企业环境与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化

企业战略理论是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演化的。战略管理本质上是“企业与变化着的背景和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周三多, 2002);本质上是“实践(问题)导向的,整合的”(王益民,刘鸿渭,2003)。因而,企业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化,从根本上说,企业环境决定了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化。明茨伯格(Mintzberg)等著的《战略历程》从战略形成的角度把战略流派划分为十个学派,但大部分学者都是基于各个时代企业环境的不同,而对战略做出了大致相同的划分。基于各个时代企业环境的特点,战略流派可划分为四大学派: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产业结构学派、战略资源学派。

本文从企业环境的角度具体阐述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企业环境与战略规划学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处于战后恢复建设时期,全球环境呈现稳定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战略规划学派应运而生。

战略规划学派对企业环境的隐含假设是:企业环境是可以预测的,可以计划的。由这个环境假设出发,这个学派采用“实证主义” 的研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SWOT和波士顿矩阵两大主要的分析工具。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安索夫(Ansoff)、安德鲁斯(Andrews)、钱德勒(Chandler)、安东尼(Anthony)。其主要观点是:企业战略是通过仔细规划而形成的;企业可以通过对环境特点的分析,力图使内外环境相匹配,以此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规划学派重点阐述了企业的现有资源与市场机会的匹配。它以规划理念为核心思想,认为人是理性的,环境是可以预测的,因而可为企业确定明确的目标。实际上,人只是“有限理性”的,很难预测环境的发展态势,这是该学派遭到批判的重要原因。

(二)企业环境与环境适应学派

环境适应学派是在批判和继承战略规划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企业环境的最大特征是环境变化的突发性,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代表;日本经过战后的恢复异军突起,在某些产品领域的竞争力甚至超过了英美。在此条件下,对企业环境的隐含假设是:企业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是不可预测的。相应的,环境适应学派研究的方法论主要采用“实在主义”。该学派的主要分析工具有:“SMFA”法和“脚本分析法”。主要代表人物有:明茨伯格,奎因(Quinn)。环境适应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借鉴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由选择论和适应进化论,认为战略是动态的,战略需要根据环境的动态变化而不断地做出调整。适应学派的逻辑改良主义论认为企业战略是在动态的企业环境中通过不断的试错和改良而形成的。

适应学派认为战略是在企业实践中不断试错的结果,战略是需要根据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这是一种权变的思想,然而,该学派较多地关注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带有“浓厚的生态类比色彩”。该学派的愿景论和组织学习论已被广大理论家和实践家所接受,成为指导企业战略的重要理念。

(三)企业环境与产业结构学派

西方国家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以美国为先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到了19世纪80年代已基本完成,在这个基础上,欧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以贝恩为代表(Bain)的S-C-P分析范式和波特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

适应学派向结构学派的演变,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逻辑关系,它的产生是当时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结构学派除了隐含假定企业环境是可以预测的之外,还隐含了信息完全性和“经济人”假设,这是众多学者对其批判的地基,这种假设基本上是该学派的学者基于考虑理论的系统性和界定自身研究范围的一种人为取舍,而注重强调产业结构是一种经济的主导力量,并认为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该学派的五种力量模型和价值链两种分析工具丰富了企业战略理论的手段,至今,它们仍是分析外部环境和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不可缺少的工具。

(四)企业环境和企业战略资源学派

新经济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战略的隐含假设,正因为如此,这一学派的学者转而采用“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

1.资源基础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范围经济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学者开始把视角转向企业的内部环境,特别地关注企业内部资源。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的论文《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是一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它标志着资源基础论的正式到来,从根本上说,他的思想来源于经济学的企业内在成长论思想。经过巴尼(Barney)、德姆塞茨(Demsetz)、库尔(Cool)、科利斯(Collis)和蒙哥马利(Montogomery)等人的发展,理论体系已比较完整。

资源基础论的相关研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但是,它忽视了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而且,可操作性是资源基础论的一大难题,它还缺乏坚实的实证基础。

2.企业能力论。随着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企业核心能力,发现其具有“核心刚性”(Leonard,1992),企业的核心能力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会成为组织的障碍(提斯,Teece,1997),因此,为克服核心能力理论的不足,国外学者提出了“动态能力”这一概念。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所具有的以适应动态环境的“集成、开发或重构内外能力”(提斯,Teece,1997)。提斯、匹斯安欧(Pisano)、福斯(Foss)、舒恩(Shuen)等都为动态能力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动态能力论主要观点有:企业是动态能力的综合体,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和利用的动态能力。

企业能力论是在继承企业资源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已引起当代理论界和企业界特别的关注。人们似乎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万能的,不管什么理论,都要往核心能力身上靠,存在一种泛滥的势头。企业能力论在推动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和企业战略实践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同时应清楚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同样,核心能力的评估也是一大难题,至今仍没有解决。而且,企业能力论没有微观基础理论作支撑。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化规律

从演化历程看,战略研究企业环境视角的转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企业内外环境(战略规划论)→企业外部环境(环境适应论)→企业外部环境(产业结构论)→企业内部环境(资源基础论、企业能力论)→企业内外环境(商业生态系统论、战略网络论),呈现一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态势。

从战略规划论的产生到今天战略网络论的出现,并不是以一种理论代替另一种理论,而是学者们基于不同的企业环境,研究视角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从而导致各种观点的侧重点不同,它们往往在批判和继承从其前的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自身的理论。从各理论产生的背景来看,蕴含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其固有的局限就日益显现出来。

企业环境复杂多变使战略研究视角呈多元化,再加上战略理论具有复杂人文系统的特征,缺乏坚实的实证基础和微观的经济理论基础,因而导致战略理论本身缺乏主导的研究范式,出现众多流派和体系,现已进入了“战略丛林”发展阶段,形成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推荐访问:演化 企业战略 理论 环境 发展
上一篇:主体间性:翻译的生存空间
下一篇:黄如论:被拒之门外的酒店大鳄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