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诊疗模式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负性情绪40例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2-16 17:30:04 点击:

【摘要】目的:探讨双心诊疗模式在心血管疾病合并负性情绪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心血管疾病合并负性情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双心诊疗模式干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经双心诊疗模式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SAS、SDS评分改善程度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81,P<005)。结论:心血管疾病合并负性情绪患者治疗中采用双心诊疗模式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负面情绪,达到心脏与精神的双重治疗,减少住院次数,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抑郁;焦虑;双心诊疗模式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5-0104-02

Abstract:

Keywords: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的恶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心血管疾病具有高危性及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明显改善,但临床往往忽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关注。据有关文献报道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约有60%患者存在焦虑及抑郁[1],但临床对此往往认识不足,导致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国内双心医学是由胡大一教授最早提出的,其提出将心脏与精神心理医学整合,共同用于患者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双心医学诊疗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治疗方式,达到了身心协同治疗,使得患者可以得到全面、科学、规范化的治疗。本文以80例心血管疾病合并负性情绪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采用双心诊疗模式干预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心血管疾病合并负性情绪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标准,SAS、SDS评分结果为焦虑、抑郁患者,其中男46例,女34例,患者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52±22)岁。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实施干预前对患者负性情绪进行评估,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即溶栓、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心诊疗模式干预,即心理医生给予常规心理诊疗,评定患者负性情绪,给予相应的治疗。双心诊疗干预包括:药物干预、心理干预、环境改善、健康教育、康复治疗、出院指导等。

13观察指标于实施干预6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改善情况。疗效评定[2]:SAS评定采用4级评分,评定症状出现的频率,共包括20项,将各项得分相加乘以125取整数部分,40~49分为轻度焦虑;50~59分为中度焦虑;≥60分则为重度焦虑。SDS评分标准: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l00统计软件,所有检测数据以(x±s)表示,检验方法用t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有所改善,且经双心诊疗模式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各项观察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81,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前后SAS、SDS评分对比分析(n=40,x±s)组别SASSDS对照组干预前5122±7125334±691干预后4762±628*#4832±602*#观察组干预前5133±7265298±710干预后4025±5794318±589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3讨论

心血管疾病作为一种发病率逐年递增的疾病,应当得到我们的重视,而心血管疾病往往病情危重,患者面临剧烈的不适及致死致残的后果,患者往往产生焦虑、恐惧、绝望等严重的负性情绪。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方式的多样,治疗效果的不断提高,但人们往往忽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的干预,往往影响患者的预后。

双心诊疗模式强调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重视心理与生理的协同治疗,通过心理与精神及生理的同步治疗,起到提高患者预后的效果。其中心理干预重视与患者的交谈,通过交流,了解患者负性情绪的根本,通过疏导劝说等方式[3],降低患者负性情绪。通过改善患者治疗环境,

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告知患者现治疗环境及防止仪器的目的,打消患者心理顾虑。通过健康教育方式,给予患者讲解病情相关知识,讲解日常应当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身病情发展,告知治疗过程、规划,树立患者治疗信心。通过饮食指导改善患者营养搭配,提高自身免疫力。通过行为指导,使得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患者恐惧、焦躁、易怒等负性情绪。通过康复指导,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提高患者身体抵抗能力,逐步恢复机体功能,通过辅助性疗法,帮助患者抵制负性情绪的产生[4]。

本组研究对如下指标进行观察,即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干预治疗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有所变化,且经过双心诊疗模式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SAS、SDS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多数学者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注重生理治疗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患者的负性情绪干预,双心诊疗模式的应用,使得患者可以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同时享受“身心”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张润峰,胡大一,高文根,等.双心诊疗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5):15-17.

[2]崔爱环,周玉珍.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抑郁病人心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6):885-887.

[3]邴洁,张淑美.心理干预对青年急性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康复作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2):190.

[4]李志爱.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心血管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112-113.

(收稿日期:20131228)

推荐访问:诊疗 性情 合并 心血管疾病 模式
上一篇:吉林省人民医院
下一篇:西部边疆省城市“1+1+1”分级诊疗模式实施状况调查分析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