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2-14 09:50:04 点击:

摘 要:奎因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杰出代表,他认为现代经验论受两种思想的制约,即分析真理与综合真理截然二分和还原论,奎因把二者称之为制约经验论的两个没有根据的教条。至此,他从分析性出发,对两个教条进行了批判,从而实现了整体主义知识观。

关键词:分析与综合;还原论;批判;整体主义

分析真理与综合真理之间的截然二分与还原论,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两个基本思想,奎因认为是没有根据的。其一,分析真理与综合真理之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其二,以意义证实说为基础的还原论与教条一有着密切的关系,奎因认为对教条一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对教条二的批判。因此,奎因从分析性出发对两个教条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整体主义的思想。

一、分析性与同义性的解释

一般地,人们把分析性陈述定义为:“否定之则陷入自相矛盾。”奎因认为,这是对“分析性”狭义的理解。真正广义上的“分析性”与它所需的“自相矛盾”概念都有待于进一步阐明。奎因提出了在哲学上一般承认的分析性陈述主要包括逻辑地真的陈述和经过同义词替换可以变成逻辑真的陈述,奎因主要针对第二类分析性陈述进行了探讨。

1.定义的方式说明同义性

人们认为可以借助定义的方式来解释同义性,奎因认为这种通过定义的方式来解释同义性具有很大模糊性。他将定义分为三种:词典式定义、解释式定义、缩写式定义。

(1)词典式定义。由词典编纂者编纂的,编纂者是一位经验科学家。他通过观察,发现人们已经习惯将两个语词形式作为同义词使用,那么他将会把二者编入词典。奎因认为如果我们用这样一种已经预设了语词形式用法同一 性的定义去分析同义性就会陷入循环 论证。

(2)解释式定义。这种定义并不是单纯地把被定义词解释为一个完全同义的词,而是进一步明确和说明被定义词的意义。奎因指出解释式定义虽然不像词典式定义一样预设语词形式用法上的同一性,但却要依赖于语境的同一性。例如“逻辑”一词具有不同的语境,这些语境非常清楚确切,在不同的语境中它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如果我们将“逻辑”一词解释为“逻辑学”,那么在“逻辑”一词所具有的各种语境中的某种语境中我们断然可以将逻辑解释为逻辑学,其原因就在于二者在语境上具有同义性。用这种带有语境同义性的解释式定义去说明同义性,依然会陷入循环论证。

(3)缩写式定义。这种类型的定义纯粹是为了引入一些新的符号而进行的定义,例如,用“iff”来表示“if and only if”。奎因认为,只有这种类型的定义是一种真正明显的定义创造出同义性的情况。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通过定义的方式是无法说明同一性,因而也无法解释同一性,于是奎因又提出人们所认为的保真替换的方式来说明同义性。

2.保真替换的方法说明同义性

所谓同义性,是指“两个语言形式在一切语境中可以互相替换而真值不变,则这两个语言形式是同义的” 。奎因对此提出了以下分析。

(1)语词内部的替换。如果两个具有同义性的语言形式可以在一切场合都可以保全真值地替换,那么同义词“单身汉”和“未婚的男子”便在任何场合都能够进行保真替换。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bachelor’s buttons ” 和“bachelor of arts ”中,如果我们用“未婚的男子”来替换“bachelor”,很明显真理会变成谬误,句子的真假发生改变。因为“bachelor”不仅有“单身汉”的含义,还有其他的意思。因此,两个具有同义性的语言形式并非在一切场合都能够保全真值地替换。于是奎因又转入语词整体的替换。

(2)语词整体的替换。在这里,奎因首先对“同义性”进行了界定。所谓同义性,不是心理联想方面和诗学性质方面的同义性,而是认识的同义性。这种认识的同义性是用同义词替代同义词,任何一个分析陈述都可以变成一个逻辑的真陈述。那么保全真值的替换是不是这种认识同义性的充分条件呢?①必然地,所有单身汉是单身汉。暂且不管这个副词“必然地”,这个句子始终为真,即使把“必然地”狭义地理解为只适用于分析陈述,这个句子也是真的。如果“单身汉”和“未婚男子”可以保全真值的替换,那么我们用“未婚的男子”替换“必然地,所有单身汉是单身汉”中第二个“单身汉”,其结果是:②必然的所有并且只有单身汉是未婚的男子。 一是真的,那么通过保真替换得到的;二是自然也是真的;三是真的,其实是说“所有并且只有单身汉是未婚的男子”这一陈述是分析的;因此,“单身汉”和“未婚的男子”是认识上同义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确实可以通过两个语言形式保全真值地替换来获得它们在认识上的同义性。但是分析并不是就这样结束,虽然得到了这种认识上的同义性,但却依赖于我们把副词“必然地”狭义的理解为只适用于分析性陈述而获得。

总之,要说明“分析性”,需要依赖于“同义性”;解释“同义性”需要依赖于“保全真值地替换”;通过“保全真值替换”来说明“认识的同义性”需要依赖副词“必然地”;解释“必然地”又要通过“分析性”来说明,这样又陷入到了一个怪圈,类似于循环论证。

既然语词片段的替换以及除开语词内部片段的语词的整体替换无法清楚地说明“同义性”,那么是否存在一些“异义词”也可以进行保全真值的替换呢?

(3)异义词的替换。 奎因指出: “任何两个在外延上一致(就是说对于相同的对象是真的)的谓词都是可以保全真值地互相替代。”但是这种保全真值的替换依赖的是两个语言形式外延的一致性,而不是它们的意义。例如,“有心脏的动物”与“有肾脏的动物”之间的保真替换,取决于二者外延的一致性而非具有相同的含义。此外,即使我们在外延语言中能够将“单身汉”与“未婚的男子”进行保真替换,这也只能保真“所有并且只有单身汉是未婚男子”这一陈述是真的,并不能保证“单身汉”与“未婚的男子”的外延一致是依赖于意义。

因此,在一种外延语言中,我们的确可以把两个具有相同外延的语言形式进行保真替换,但是这种保真替换只能说明由这两个语言形式共同形成的同一陈述是真的,也不能因为两个语言形式在外延方面能够进行保真替换,就把它们理解为是同义的。

二、还原论及其批判

1.还原论

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者提出:“任何可设想的科学陈述,凡是不可能由感性经验来证实或否证的就把它看做是无意义的不予以承认,凡是能够由感性经验来证实或否证的,就把它看作是有意义的予以承认。”用石里克的话说, “陈述的意义在于可证实的方法”。因此,如果对任何一个可设想的科学陈述说它是有意义的,那么它都可以被翻译成一个关于直接经验的陈述。奎因将其称之为制约现代经验论的第二个教条。

2.还原论的批判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对于一个有意义的陈述,一般依赖于语言和事实两种成分,当谈到一种极限的陈述,即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事实上都被空洞地验证的陈述,按照意义证实说理论,这种陈述就是所谓的分析性陈述。与综合陈述相比,分析陈述是一种只含有语言成分,而事实成分为零的陈述。”由此,根据有意义陈述所含成分的不同,可以把陈述分为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

奎因认为,科学陈述虽然是由单个陈述构成的,但这些陈述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错,共同构成有机整体;说任何有意义的陈述都有一个语言成分和事实成分乃是胡说,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双重地依赖于语言和经验。如果承认它们依据“一个有意义陈述所含成分的不同”对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做出区分,那么就会使我们陷入自相矛盾的地步。因此,具有经验意义的单位不是个别陈述而是整个科学;关于外在世界的陈述不是个别的,而是仅仅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感觉经验的法庭的。在这一基础上奎因提出了他的整体主义科学观。

三、整体主义思想

1.知识整体的含义

奎因指出:“我们所谓的知识或信念的整体,从地理和历史的最偶然的事件到原子物理学甚至纯数学和逻辑的最深刻的规律,是一个人工的织造物。”人类全部知识或信念是一个由众多学科所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奎因把整个科学比作是一个“力场”,力场边界是经验,整个科学沿着边缘同经验紧密接触,我们可以把人类全部知识或信念理解为一个将边缘和经验紧密接触的力场。

2.知识整体的构成

如果我们把一个“力场”划分为边缘层、内居层、中心层三个部分;与之对应的整个知识同样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处于“力场”的边缘层,与经验联系最为密切,并直接和它进行接触,如地理、历史和医学。第二部分处于“力场”的内居层,间接地与经验发生联系,如物理和化学。第三部分处于“力场”的中心层,这一部分离经验最远,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稳定性,如数学和逻辑。因此,越靠近中心层,陈述的抽象性和稳定性越强。

3.知识整体与经验的关系

奎因认为面对经验检验的是知识的整体,我们可以通过修改其中某些陈述,以使知识整体适应经验的检验。任何陈述都是可以被修改的,即使离经验最远的分析陈述也不例外,但是对知识整体内部陈述的修正具有很大的选择自由,我们既可以选择与经验联系最为密切的陈述,也可以选择与经验联系最不密切的陈述进行修改。因此,奎因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任何陈述都可以认为是真的,如果我们在系统的其他部分作出足够剧烈的调整的话,即使一个很靠近外围的陈述面对着顽强不屈的经验,也可以借口说发生幻觉或者修改被称为逻辑规律的那一类的某些陈述而被认为是真的。”

为了使知识整体适应经验的检验,即使逻辑经验主义所认为的分析陈述也可以被修改,那么要在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之间划出一条分界线是很难的,世界上既不存在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的分析陈述,也不存在仅仅以事实为根据的综合陈述。每一个陈述都是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每个陈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能单独地接受经验的证实或否证。因此,奎因的整体主义消除了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之间被假定的分界线。

参考文献:

[1](美)蒯 因.从逻辑的观点看[M].陈启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洪 谦.维也纳学派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美)M.怀特.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M].杜任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推荐访问:经验论 教条 批判 两个 奎因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在固体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用物理学史,实现课程三维目标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