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药药理药性理论的清热药现代研究进展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2-09 21:35:03 点击:

摘 要:中药药理药性理论是确定现有中医体系功能有效贯彻的前提,更是确定相应治疗条件展开的基础参照因素,针对其中药理和药效展开充分的渗透探讨,确定药效和功能衍射的方向,在现有临床医疗环境中具备实质发展意义,跟基于药理和药性的基础赋予了现有药品市场环境平台内中医理论的地位,以确保相应理论研究更广泛的具备采纳前提。本文依据中药药理药性理论的清热药现代研究展开探讨,确定在理论方面的进展,期望为后续药品功能贯彻提供更广泛的适应空间。

关键词:中药药理;药性理论;清热药研究

1 基于“四气”理论的研究

“四气”理论是针对集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物质代谢的统筹,针对其中影响条件具备一定倾向性,更决定了凉性清热药在贯彻自身属性的特征,为后续身体素质条件的掌控提供了良好的协调环境,更赋予了多方面生物效应要求的方向。

1.1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四气”理论在内分泌系统中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激素分泌的调节方面。以现有研究的进展而言,针对其中黄连和栀子元素能够明显降低血糖条件,其中栀子更能够明显降低三碘甲腺原氨酸的分泌,为整体内分泌系统的协调和移植提供了良好的延伸平台,更能够通过促进胰岛淀粉样多肽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的表达,确保了自身在內分泌系统多方面渗透的基础条件。

1.2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机体能量代谢是基于生物体正常物质元素交换的正常表现,依据其中特性与中医寒热理论进行结合,从而控制相应机体能力代谢过程,一方面不但确定了相应生物体内环境系统的有效循环,更能够为整体能量属性交换架构完善的平台转换条件。其中基于苦参、栀子、黄芩、黄连、龙胆草和黄柏等药物的清热性能统筹,能够确定线粒体内膜在H+离子通透性环境中的影响,确保了肝脏在产热方面的有效降低。其次,依据肝脏活动特性,降低细胞环境中的ATP含量生成减少,既有效降低了能量代谢体系,更再次基础上赋予了脂肪、糖和蛋白质三方面物质的有效代谢协调,其中针对脂肪酸合酶的产出能够有效抑制,更能够起到清热泻火和虚热协调的功能,为后续能量代谢的有效协调提供良好渗透条件。

1.3 对寒热感受的影响

中医研究需要结合现有科技产物确定自身在“四气”理论方面的渗透,为后续理论的延伸和因素条件的确定提供良好且扎实的数据基础,这样才能够确定相应药品能够有效满足现有药品市场环境的基础服用要求。其中针对寒热感受方面应当确保清热药具备统筹和协调的基础条件,以黄芩和大黄素在成分中的特性,确定蛋白表达方面的数据,为后续热负荷的体现提供信息化的参照系统,并分别以薄荷醇与辣椒素作为刺激条件,以培养神经元胞内变化为需求基础,将相应黄芩甙蛋白功能确定,并为整体体温和下丘脑反应提供有效的协调空间,以确定可调控环境中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稳定性,从而确定TRP通道内寒热药性的关联条件。

1.4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病原微生物是引发生物体感染的主要原因,在实际功能运转环境中,常常会引发生物体温度升高和疼痛的情况,故而确定凉性药剂在治疗方面具备的优势,在现有临床工作中具备深入探讨的前提。其中黄连、金银花、鱼腥草和大青叶几味清热药材在病毒抑制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并且在抗菌效能和药物浓度统筹环境中具备正比例调配条件,一方面确保了针对病原体严重程度提供药品计量需求的转换因素,更在此基础上赋予了传统清热药在功能使用的广泛性,为后续临床医疗提供了良好的病原微生物控制条件。

2 基于“五味”理论的研究

2.1 化学成分的联系

中药五味( 辛、甘、酸、苦、咸)是中药味道与功效的概括和总结,现代研究揭示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其产生药理作用的基础,不同的化学成分是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清热药以苦味居多,既往研究表明苦味药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近年对30味清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清热药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其次为甾醇类和挥发油类。研究显示淡竹叶的清热解毒有效成分是有机酸、黄酮和三萜类化合物。利用先进的判别法分析得出知母、栀子等10 味清热药与蛋白质、总氨基酸等初生物质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2.2 微量元素联系

微量元素含量与清热药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检测30味清热药中Mg,Fe,Zn等10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发现清热药中K和Ca含量较高,清热解毒中药中K,Mg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中药,清热泻火类中药中Zn,Mn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中药。针对研究发现鱼腥草、连翘等8味清热药中含有的微量元素的生化作用主要分为3种:营养因素与Fe,Cd,Ni,Cr相关,影响因素与Cu,Pb,Co相关,免疫调节因素与Mg,Mn,Zn相关。研究发现玄参、丹皮、地黄(生)、赤芍等清热药中的Zn和Fe的含量占比例多,Mn占比例少。

3 基于“归经”理论的研究

归经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研究表明中药的归经是药物功效与药理作用部位的综合,与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也存在密切联系。近年来归经与清热药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清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相关性研究。检测黄连生物碱在大鼠体内分布,发现小檗碱和巴马汀主要分布在动物的肺部,其次分布在肝脏中,而药根碱和黄连碱主要分布在动物的肝脏中,其次分布在肺部。其次,研究发现汉黄素主要分布在大鼠体内的肝脏,其次依次是脾脏、心脏、肺脏及肾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发现连翘提取物中金丝桃素主要分布在肝脏。

4 基于“毒”理论的研究

4.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研究发现鱼腥草、黄芩等22味清热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肝损害。其次还发现77味清热药能引起恶心呕吐、脘腹疼痛(或不适)、腹泻及便血,肝细胞变性坏死、胃肠黏膜充血、出血或糜烂。

4.2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研究发现9味清热药均能引起头晕、头痛、乏力和嗜睡。通过动物毒性反应试验发现58味清热药能引起机体抽搐痉挛,肌无力等不良反应。其次,研究山豆根的临床毒性表现为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嗜睡、微恶寒或口吐白沫,步态不稳,或共济失调、视物不明,个别出现急性视神经炎或眼球震颤,严重者可引起大汗淋漓、深浅感觉障碍、意识不清,全身肌肉颤动、抽搐、掠厥、昏迷、终至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4.3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根据研究发现33味清热药对心血管系统有不良反应,集中表现为胸闷、心悸和血压下降。其中玄参会影响血管系统出现胸闷状况、双黄连针剂会导致血管毒性衍生,从而促使心动过速,出现血管系统威胁。

5 结束语

中医药理和药性的有效贯彻提供了国内外医疗业学者药品深入探讨的条件,更为整体研究方向提供了延伸的方向,确定了相应药性和药理具备科学性探讨的前提。与此同时更依据相关清热药为代表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完善的四气五味方面的论证条件,基于此将新型技术手段有效渗透,确定宏观调度上的可控性,并为后续药品的有效属性确定工作搭建了完善的研究平台。

参考文献

[1]邹国发,熊成成,陈艳芬,等.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清热药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6):229-234.

[2]谢欢欢,陈晨,王鹏,等.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338-341.

[3]陈昭,曹燕凤,何帅兵,等.基于药性理论的清热药功效分类模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5):2107-2111.

推荐访问:药性 药理 研究进展 清热 中药
上一篇:心脏抗缺血,就得优化能量代谢
下一篇:代谢组学研究西药进展及评价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