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拮抗性内生细菌的筛选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1-14 10:20:24 点击:

摘 要:从乐山市售生姜根状茎中分离纯化内生细菌,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E.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为靶标菌进行抑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姜中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分离获得的9个菌株对四种靶标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2个菌株(SJ1 and SJ9)抑菌效果非常显著,相对抑菌率超过170%。

关键词:生姜 内生细菌 分离 拮抗作用 筛选

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54-03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在中药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药用植物,由于其性辛辣的特点,有发汗、驱寒、止呕、解毒等多种功能[1],生姜中的一些代谢产物还具有良好的降胆固醇、抑菌、抗衰老、抗癌、防血凝、抗氧化及防腐等作用,如姜黄、姜精油[2]。生姜内生细菌是指存在于生姜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细菌,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生姜内生细菌可能具有生姜相同的抑菌效果[3],可作为重要的天然抑菌材料来源进行研究。

由于生姜的病变很少,本研究基于生姜内生细菌可能具有抑菌功效的思想,从生姜组织中分离纯化内生细菌,并筛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有抑菌作用的菌株,为利用植物内生细菌资源开发抑菌新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从乐山各市场购买市售食用生姜。

1.2 靶标菌

S.aureus、E.coli、B.subtilis、MRSA,由本校病理实验室提供。

1.3 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分离纯化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5 g,琼脂粉16 g,纯净水1000 ml,pH自然[4]。

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拮抗筛选培养基):马铃薯200 g,削皮煮汁,葡萄糖5 g,琼脂粉20 g,水1000 ml,pH7.0[5]。

1.4 生姜内生菌的分离纯化

生姜的表面消毒:取无病无霉变的完整生姜块根(约30 g),用自来水冲洗5 min,冲洗表面的泥土等污物,放于已灭菌的培养皿中,无菌水反复冲洗3~5次,5%次氯酸钠洗涤3次,无菌水冲洗3~5次,收集最后一次冲洗液做无菌检验[6]。

分离纯化:在无菌条件下,分别用灭菌后的解剖刀切割表面消毒完全的生姜块根成直径为0.5 cm方形的小块,用无菌镊子将姜块放于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不同的地方,每个平板均匀摆放3~4块,置于28 ℃培养,每隔12 h观察一次,培养2~3 d时间。待培养皿上出现单菌落时,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将其分类后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到新鲜平板上培养,直到获得单菌落为止[7~8],纯化后的菌株保存于斜面中备用。

1.5 平板对峙法初筛

内生细菌活化后涂布接种在平板上培养24 h后,在无菌条件下用0.5 cm打孔器制打成菌饼[9~10],将菌饼放置于涂布接种有四种靶标菌的平板上,28 ℃培养,每隔12 h观察一次,培养48 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定抑菌圈的大小[11~12],每处理重复三次,以无菌的培养基打孔代替菌饼做为对照(CK)[13]。相对抑菌率(%)=(抑菌圈直径-菌饼直径)/菌饼直径×100%。

1.6 牛津杯法复筛

直接垂直插上已灭菌的牛津杯,轻轻加压(注意不能与培养皿底部接触)[14],使其与培养基接触无空隙,每个平板插4个牛津杯,将初筛中有拮抗活性的菌株菌悬液100 ul加入到牛津杯中,置28 ℃培养48 h[15],十字交叉法测量抑菌圈直径大小,记录数据。每种处理重复三次,以向牛津杯中加入100 ul的无菌水代替菌悬液做为对照(CK)。相对抑菌率(%)=(抑菌圈直径-菌饼直径)/菌饼直径×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姜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

通过反复分离纯化,并按照菌落、菌株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区分,共获得9株可培养的内生细菌,依次编号为SJ1-SJ9。

2.2 拮抗菌株的初筛

对分离纯化得到的9株生姜内生菌菌株进行了皿内对峙法拮抗试验,9个菌株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有7个菌株对四种病原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2.5mm,相对抑菌率均超过150%(如表1)。

2.3 拮抗功能菌株得复筛

对初筛得到的7个菌株进行牛津杯法复筛,结果表明7个菌株对四种病原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SJ1和SJ9的抑菌效果比较明显,对四种病原细菌的抑菌圈直径超过13 mm,相对抑菌率超过170%(表2)。

3 结论与讨论

(1)因生姜内生细菌大多数具有抑菌作用,其中SJA和SJI抑菌圈的直径大于等于13.7 mm,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在初筛过程中SJA对大肠杆菌、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大小依次为:13.8 mm、14.5 mm、13.7 mm、13.3 mm。在复筛过程中SJA对大肠杆菌、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抑菌圈的大小依次为:13.7 mm、13.7 mm、13.7 mm、13.8 mm。在初筛过程中SJI对大肠杆菌、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抑菌圈的大小依次为:13.1 mm、12.7 mm、13.4 mm、13.2 mm。在复筛过程中SJI对大肠杆菌、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抑菌圈的大小依次为13.7 mm、13.8 mm、13.8 mm、13.6 mm。

(2)本试验中,判断抑菌作用强弱的是抑菌圈的大小,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能定性判断内生细菌对靶标菌有无抑菌效果,不能确定内生细菌抑菌的机制。

(3)生姜内生细菌大多数具有很强的抑菌效果[16],在医学方面新药的研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来源。

(4)本试验只是对生姜茎的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和筛选,而叶等器官没有进行内生细菌的分离和筛选,还等进一步进行研究。

(5)本次试验中,SJ1和SJ9初筛和复筛过程中抑菌圈大小存在差异,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还不确定。

参考文献

[1]刘杰凤,周天,王颖,等.小白菜内生菌的分离及菌核菌拮抗菌的筛选[J].湖北农业科学,2007,13(50):2676-2679.

[2]余波,赵力,曹建波,等.植物内生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31-32.

[3]周涛,肖亚中,李妍妍,等.茜草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物质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7,2(24):1-12.

[4]马艳,赵江涛,常志州,等.西瓜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11的拮抗活性及盆栽防效[J].江苏农业学报,2006,22(4):388-399.

[5]戴传超,余伯阳,赵玉婷,等.大戟内生菌的抑菌活性及其与宿主相关性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5,7(16):1290-1294.

[6]张淑梅,沙长青,王玉霞,等.大豆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0):1593-1599.

[7]杨凤珍,高兆银,李敏,等.黄皮果实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拮抗内生菌筛选[J].中国南方果树,2008,6(37):48-50.

[8]芦云,罗明.哈密瓜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104-109.

[9]黎起秦,卢继英,林纬,等.辣椒内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4,4(23):304-306.

[10]易有金,尹华群,罗宽,等.烟草内生短短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J].植物病理学报,2007,37(3):301-306.

[11]曹荣花,刘晓光,高克祥,等.芦苇内生真菌Choiromyces aboriginum M1w1c6的拮抗作用及其生物防治潜力[J].植物保护学报,2008,2(35):107-112.

[12]王刚,李志强.小麦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对小麦纹枯菌的拮抗作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2):20-24.

[13]李萌,张海涛,虞星炬,等.蔬菜内生菌的分离及其生防功能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03(5):60-64.

[14]刘晓光,高克祥,谷建才,等.毛白杨内生菌优势种毛壳ND35室内拮抗作用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9,5(35):57-61.

[15]袁红旭,周锦兰,郑向华,等.内生细菌生物效应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3(27):62-65.

[16]孙霞,方涛,秦燕.生姜茎基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5):29-31.

推荐访问:拮抗 生姜 细菌 筛选 内生
上一篇:FQ—PCR和TRFIA联合检测乙肝标志物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生物工艺学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