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卫中华了却军民天下事(下篇)

来源:不忘初心 发布时间:2023-01-05 14:20:02 点击:

左右生死 力挽狂澜

1940年11月10日,刘少奇再次电报中央:为统一华中军事指挥,提议由中央任命陈毅为八路军新四军华中部队总指挥。中央复电:叶挺未过江前,陈毅代理总指挥,以胡服为政委。11月17日,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部成立。

胜利带来喜悦振奋,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为常例。11月29日,苏北万余部队分三路攻击曹甸,历18天未下,“消耗甚大”。虽然歼韩德勤部8000余人,我亦伤亡约2000人。刘少奇冷静判断,“急切不能彻底解决”(12月15日),下令撤出(19日)。从战伤比例看,曹甸攻击胜而不败,“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自古就是大胜仗;以战止战为义,攻城未下,却使韩德勤蛰伏一隅,无力较量。我苏北所占地域得以稳固,战略上是为打赢。

无论如何,此战不可少。但近似百团大战,如此大的牺牲损耗,当时的我军难以承受,可否待机从容亮剑?对此,父亲极其痛心,多次自责。无论是批评还是自我批评,他从来都是极其严格的。每打胜仗,刘从未自诩,总推功于众;每有教训,他绝无推诿,要率先汲取。刘少奇是华中军民的总负责,敢作为,就敢担当!

12月3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正式决定,华中军事指挥,统一于副总指挥陈毅、政治委员刘少奇指挥之下。同时又决定:“山东分局归中原局管辖,中原局统一领导山东与华中。”父亲的担子更重了。

正当父亲准备全力强党、建政、抓民生时,又迎狂飙劈面。

1941年1月6日,发生惊世的皖南事变!载入史册的资料陈述详尽,我不讲了。仅就史实谈些联想。

先倒叙几句很少提及的背景:

红军长征后,项英与陈毅、邓子恢、粟裕等留在老苏区,确实历尽艰辛鏖战,却是不了解延安的党中央。组建新四军时,谁知西风吹血腥,项英又自然听信并执行了王明的路线。

项英到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前半段,恰逢武汉失陷,叶挺气愤已极挂冠而去,项英速返新四军,所以主要听了王明灌输的那一套。全会结束,长江局被撤销,项英改任东南局书记,辖区少了大半。对后来传达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半段批判王明,做出“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多项决定)精神和决定,他是整个跟不上趟。历史上,将军百战身名裂,毁于一念一战者,并不鲜见。

正当中原党政军民大发展中,父亲多次向中央建议,并直接给项英发电报、写书信,应将新四军军部迁至华中,可到陈毅、粟裕等老新四军处。刘少奇反复劝说,新四军在皖南难以发展(受国民党军编制所限,项英又一直反对所谓的“招兵买马”,担心刺激蒋介石),总共力撑至万把人规模,而在江北则发展到七八万人马,占据几千万人口的根据地,有的是地盘,有的是发展空间,就是急缺老部队。况且,军部长久滞留江南,极其危险。

毛泽东、张闻天多次致电新四军军部转出国统区。由于上述背景,延安中央对项英的指示中多有商量语气,而父亲当时是政治局成员,苦口婆心地建议、劝说政治局常委项英。1940年4月(“扣住”陈毅、叶飞前后),刘少奇就万分火急致电:“顽方必然要摧灭我江南军部”……至皖南事变前一个多月中,刘频发急电:“从速北移……如果迟缓,恐有被顽固派阻断封锁可能”,“皖南新四军军部北渡道路很可能被切断”,“愈迟情况将变得愈困难,以从速行动为妙”。

然而,项英踟躇不前。“用兵之害,犹豫为大。”

谈话,设身处地,可怎么谈呀?义愤正确,理智更对!刘通宵达旦,烟雾缭绕,促膝倾诉,亲自谈了上百位好同志。先国难,后私仇,大道理说服小道理,大原则管着小原则。千钧一发之际,方显书记政委之重!

推荐访问:初心 军民 下篇 不忘 了却
上一篇:深入理解并践行“初心”和“使命”
下一篇:航天科工集团共青团:传承航天报国之初心,不忘科技强军之使命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