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9篇【精选推荐】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6-24 10:45:09 点击: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第1篇(一)教学理念理解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孩子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与策略。诠释策略教学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句子以及段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9篇,供大家参考。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9篇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 第1篇

(一)教学理念

理解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孩子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与策略。诠释策略教学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句子以及段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诠释的方法帮助孩子在理解课文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有疑问的环节。

(二)教学思路

《黄山奇石》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通过对黄山“名字奇、样子奇、想象奇”的详细诠释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黄山之美、祖国之美。

(三)教学效果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五个:

一是在导入环节。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学生对“奇”的理解。在导入环节,老师将“奇”用这个字的字理结构通过谜语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对这个字的初步认识便是从字形上理解并记忆。这一环节的设计由浅入深,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进入状态并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为下面更深入地诠释“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在交代背景环节。在本环节中,教师没有直接进入课文主题,而是通过一段音乐视频伴随着老师对黄山的介绍,让孩子对黄山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慢慢地喜欢进而开始好奇,从而激发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三是在学习课文内容环节。准确地说,是在感受黄山之“奇”的环节。在本环节中,老师通过实物对比及联系生活等等方式诠释了黄山石之“奇”。比如,在介绍“猴子观海”时,通过猴子的图片与黄山中“猴子观海”的石头进行对比,让学生一下子理解了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是黄山石头奇怪的样子,加入了作者奇妙的想象,才起了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在介绍“金鸡叫天都”的过程中,通过孩子联系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才明白“金鸡”的含义。

四是在课后拓展环节。黄山奇石不仅仅是课文中介绍的这几个,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一环节,老师准备了一些别的黄山奇石的图片,要学生发挥想象力,为他们起名字。在这一环节,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黄山奇石中“奇”之所在。即黄山奇石的名字奇、样子奇,想象力更是奇妙。

五是在课外延伸环节。这一环节虽然老师并没有介绍更多的更深的知识,但是用图片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黄山四绝”中的另外三绝,不光让大家了解了黄山风景区,更激发了学生对我们祖国的秀美风光的热爱。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 第2篇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黄山石的神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难点是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并能把黄山石介绍给更多的人。学习本课时,配图的三个自然段,我准备采取看图学文的方法,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自画“金鸡叫天都”。最后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当“小导游”介绍黄山的奇石。

一、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黄山风景秀丽神奇,中外闻名,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但很多学生没有去过黄山,对黄山的风景没有形象的认识。因此,上课伊始,我用黄山优美的图片、“四绝”的神奇把学生带入黄山,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二、突出重点,品赏奇石。

课文中介绍了七块黄山奇石,其中详细介绍了四块,三块配图。在学完第一段后,我引导学生“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你从课文中找一找,文中介绍了几块怪石?学生饶有兴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知道“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写得详细。我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猴子观海”,通过看图、做动作等理解“猴子观海”的有趣,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课后,我听了张莉老师的课,我觉得如果这样引导,会不会更好一些?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可以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播放了“翻滚的云海”的美丽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肯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此时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样的云海?学生对“翻滚的云海”有了深层次的感悟,在理解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就容易多了,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原来它是看得着迷了!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独立、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下:

1、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得不到保证,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最美。让学生在与文本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加深体会,只有多读才能使静止的文字表现他的情感,让文字成为一幅幅鲜活的图画。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此类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读的`陋习。所以,造成了班级中学生朗读水平下降。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味,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让学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读,不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体的引导,点拨,也是徒劳。这里就要求教师掌握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让学生们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现的景观。使文中的客观文字,变的丰富真实,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必要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对“景”了然于心。否则,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 第3篇

一、品位词句、理解想象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或现实中尚不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了解教师或教科书所描绘的事物的情形和性质,进而理解这些经验。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但究竟什么是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模糊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从词句的比较入手,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内涵。比如讲《黄山奇石》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仙桃石像天上飞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上有一个桃子似的大石头。怎样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含义呢?于是我问学生:“这块石头的样子像桃子,可以称它为‘桃石’,为什么前边还要加一个‘仙’字呢?”这一问,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了,有的说:“加了一个‘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加里一个‘仙’字,表明它有灵气。”还有的说:“加一个‘仙’字说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抓住这个机会我总结说:“看,这么一个普通的桃石,前边家了一个‘仙’字,会使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而这些联想都是我门根据这个桃石,想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来的,有灵气,神仙放到那里的)这就是想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想象的方法,我把“仙桃石像天上飞来得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石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飞”和“落”两个字。于是我抓住这两个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我问学生“桃石会飞吗?这块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顶上是静止的。用“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桃石写活了,寓于了神气的色彩,作者就是这样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就这样,我从品味词句入手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理想像的含义。

二、引导观察、创设想象思维的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最初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像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比如讲授《黄山奇石》时,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想猴子的一块巨石;
“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这是我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是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兴趣,强化想象思维。

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谈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到什么?”这是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想,我要是孙悟空踏着云彩飞过去见观世音有多好。”有的说:“我要是会游泳,跳下去游个痛快。”还有的说:“我要是长出翅膀,飞到对岸去该多好!”……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创设了想象思维的氛围,最中使学生的思维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三、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再学习“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等章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想象思维中语言表达的顺序,即先介绍景物的名称,然后叙述景物的形状特点,最后介绍景物所处的地理位置等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我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对文中略写的景物,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和仙女弹琴等景物进行再造想象,续编新内容。具体步骤是:

1.让学生用填空的形式扩充想象内容。比如:天狗望着月亮。

2.采用提问式发散思维。比如:什么样的狮子?怎么抢着?抢着什么样的球?

3.自选题材,独立发挥想象,续编内容。比如:仙女弹琴,让学生根据这个题目,自己展开想象,编成一段话。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反复强化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想象的方法与步骤,并且有了充分展开想象的条件,一段段充满想象的描述应运而生。有的学生写道:“两只张牙舞爪的大狮子,你争我夺的抢着一个漂亮的绣球。”再比如:“一只雪白的天狗蹲在山头,呆呆的望着银盘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幺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会神地弹奏一支美妙的乐曲。”

就这样经过多次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思维逻辑性和广阔性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由此使我认识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是学生独立思考,树立创新精神的基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也是大有可为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定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 第4篇

黄山是“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奇松、云海、温泉、怪石”被称为黄山“四绝”。尤其是“怪石”,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

当学生对黄山非常感兴趣的时候,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自由读,想想从这段话中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对“1.黄山在安徽省南部,2.黄山景色秀丽神奇,3.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我发现都没有提到“闻名中外”四个字,于是我提出“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很有趣,居然有人说:“说明黄山那里的人很文明,不乱丢垃圾。”我笑了一下,说:“那是‘文明’(板书)的人做的事,但是‘闻名中外’不是这样意思。我们先来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闻就是听,名是名字,闻名听过他的名字;
中是中国,外是外国。中国与外国都闻说过都知道他的名字,说明这个地方非常出名。闻名中外,也可以说‘中外闻名’。”

如果仅是这样,我想学生对“闻名中外”还不是很清楚的。于是,我问:“我们育才塑胶操场上的樟树闻名中外,对吗?”学生哈哈大笑,说:“那只能说是闻名育才,不是闻名中外。”我再问他们:“我说杭州西湖闻名中外,对吗?”学生想了一会儿说:“那应该是对的吧?”把球重新踢还给我。我一笑,当然是对的。再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是闻名中外的。学生说了很多,秦始皇兵马俑、八达岭长城、故宫、圆明园等闻名中外。

这样,从解意思到运用,一个词语学活了。

再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用波浪线划出这些奇石奇在哪儿。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生字。

学生学得很快乐。

综观这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自主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自己读读画画思思。学生学得快乐,我教得幸福。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 第5篇

一、品位词句、理解想象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或现实中尚不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了解教师或教科书所描绘的事物的情形和性质,进而理解这些经验。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但究竟什么是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模糊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从词句的比较入手,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内涵。比如讲《黄山奇石》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仙桃石像天上飞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上有一个桃子似的大石头。怎样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含义呢?于是我问学生:“这块石头的样子像桃子,可以称它为‘桃石’,为什么前边还要加一个‘仙’字呢?”这一问,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了,有的说:“加了一个‘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加里一个‘仙’字,表明它有灵气。”还有的说:“加一个‘仙’字说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

抓住这个机会我总结说:“看,这么一个普通的桃石,前边家了一个‘仙’字,会使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而这些联想都是我门根据这个桃石,想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来的,有灵气,神仙放到那里的)这就是想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想象的方法,我把“仙桃石像天上飞来得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石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飞”和“落”两个字。于是我抓住这两个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我问学生“桃石会飞吗?这块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顶上是静止的。用“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桃石写活了,寓于了神气的色彩,作者就是这样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就这样,我从品味词句入手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理想像的含义。

二、引导观察、创设想象思维的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最初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像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比如讲授《黄山奇石》时,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想猴子的一块巨石;
“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这是我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是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兴趣,强化想象思维。

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谈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到什么?”这是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想,我要是孙悟空踏着云彩飞过去见观世音有多好。”有的说:“我要是会游泳,跳下去游个痛快。”还有的说:“我要是长出翅膀,飞到对岸去该多好!”……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创设了想象思维的"氛围,最中使学生的思维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三、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再学习“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

等章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想象思维中语言表达的顺序,即先介绍景物的名称,然后叙述景物的形状特点,最后介绍景物所处的地理位置等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我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对文中略写的景物,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和仙女弹琴等景物进行再造想象,续编新内容。具体步骤是:

1、让学生用填空的形式扩充想象内容。比如:天狗望着月亮。

2、采用提问式发散思维。比如:什么样的狮子?怎么抢着?抢着什么样的球?

3、自选题材,独立发挥想象,续编内容。比如:仙女弹琴,让学生根据这个题目,自己展开想象,编成一段话。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反复强化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想象的方法与步骤,并且有了充分展开想象的条件,一段段充满想象的描述应运而生。有的学生写道:“两只张牙舞爪的大狮子,你争我夺的抢着一个漂亮的绣球。”再比如:“一只雪白的天狗蹲在山头,呆呆的望着银盘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幺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会神地弹奏一支美妙的乐曲。”

就这样经过多次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思维逻辑性和广阔性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由此使我认识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是学生独立思考,树立创新精神的基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也是大有可为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定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 第6篇

(一)教学理念

理解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孩子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与策略。诠释策略教学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句子以及段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诠释的方法帮助孩子在理解课文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有疑问的环节。

(二)教学思路

《黄山奇石》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通过对黄山“名字奇、样子奇、想象奇”的详细诠释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黄山之美、祖国之美。

(三)教学效果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五个:

一是在导入环节。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学生对“奇”的理解。在导入环节,老师将“奇”用这个字的字理结构通过谜语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对这个字的初步认识便是从字形上理解并记忆。这一环节的设计由浅入深,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进入状态并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为下面更深入地诠释“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在交代背景环节。在本环节中,教师没有直接进入课文主题,而是通过一段音乐视频伴随着老师对黄山的介绍,让孩子对黄山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慢慢地喜欢进而开始好奇,从而激发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三是在学习课文内容环节。准确地说,是在感受黄山之“奇”的环节。在本环节中,老师通过实物对比及联系生活等等方式诠释了黄山石之“奇”。比如,在介绍“猴子观海”时,通过猴子的`图片与黄山中“猴子观海”的石头进行对比,让学生一下子理解了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是黄山石头奇怪的样子,加入了作者奇妙的想象,才起了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在介绍“金鸡叫天都”的过程中,通过孩子联系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才明白“金鸡”的含义。

四是在课后拓展环节。黄山奇石不仅仅是课文中介绍的这几个,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一环节,老师准备了一些别的黄山奇石的图片,要学生发挥想象力,为他们起名字。在这一环节,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黄山奇石中“奇”之所在。即黄山奇石的名字奇、样子奇,想象力更是奇妙。

五是在课外延伸环节。这一环节虽然老师并没有介绍更多的更深的知识,但是用图片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黄山四绝”中的另外三绝,不光让大家了解了黄山风景区,更激发了学生对我们祖国的秀美风光的热爱。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 第7篇

黄山奇石“奇”在哪里入手,引导着学生边看图片,边学文章,首先介绍的是“仙桃石”,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一猜它的名字和理由,接着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仙桃石”的句子,引导他们读一读,抓住这里的动词“飞”、“落”,再次引导他们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文笔之美,体会比喻句。在教授“猴子观海”是也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猴子观海”的句子,抓住关键性的动词,并朗读。在讲授完“仙桃石”和“猴子观海”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叙写的规律:“仙桃石”是先写名字,再写出它的样子和所处的位置,而“猴子观海”是先写出石头的样子和所处的位置,最后再写出它的名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读接下来的两个自然段,并说说是否也发现类似的规律。这一环节是为学生仿写训练做准备的,很有必要。

在教授接下来的两段时,我也是采用抓关键动词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学生乐在其中。在回顾全文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当小导游,给游人介绍黄山的奇石,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复述课文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学生也能说出黄山奇石到底“奇”在哪里?

最后还想学生展示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描写奇石的方法,抓住一些关键的动词,用上“好像”等词语来仿写“仙女弹琴”。当然我也出示了一些提示,孩子们在思考后都动笔写了起来,他们写得都很棒,在意料之外。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 第8篇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黄山石的神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难点是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并能把黄山石介绍给更多的人。学习本课时,配图的三个自然段,我准备采取看图学文的方法,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自画“金鸡叫天都”。最后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当“小导游”介绍黄山的奇石。

一、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黄山风景秀丽神奇,中外闻名,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但很多学生没有去过黄山,对黄山的风景没有形象的认识。因此,上课伊始,我用黄山优美的图片、“四绝”的神奇把学生带入黄山,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二、突出重点,品赏奇石。

课文中介绍了七块黄山奇石,其中详细介绍了四块,三块配图。在学完第一段后,我引导学生“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你从课文中找一找,文中介绍了几块怪石?学生饶有兴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知道“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写得详细。我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猴子观海”,通过看图、做动作等理解“猴子观海”的有趣,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课后,我听了张莉老师的课,我觉得如果这样引导,会不会更好一些?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可以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播放了“翻滚的云海”的美丽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肯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此时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样的云海?学生对“翻滚的云海”有了深层次的感悟,在理解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就容易多了,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原来它是看得着迷了!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独立、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下:

1、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得不到保证,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最美。让学生在与文本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加深体会,只有多读才能使静止的文字表现他的情感,让文字成为一幅幅鲜活的图画。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此类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读的陋习。所以,造成了班级中学生朗读水平下降。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味,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让学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读,不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体的引导,点拨,也是徒劳。这里就要求教师掌握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让学生们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现的景观。使文中的客观文字,变的丰富真实,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必要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对“景”了然于心。否则,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 第9篇

《黄山奇石》以景点介绍的方式描绘了黄山石的“奇”。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激励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学生的合作争胜意识被激发,因而课堂效果较好。

在文章感悟方面,我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本文的重点在于感受黄山石之“奇”,结合低年级思维、想象发展未完全,生活实际体验不足等特点,我采取了直观看图的方法,通过收集的众多黄山奇石图先让孩子在头脑中形成对石“奇”的感叹及震撼,再将这些感受融入声音,从而读出“奇”,读出赞叹。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理解的体现,在朗读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课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表达出对黄山石的感受,学生自己通过理解用边读边做动作方式表达出来。我仅以观众的身份给予适当鼓励性的评价,除此,我还让其他孩子作小评委,给予点评,通过这个环节让其他的孩子在细心聆听中积极调动思维。

本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在练习生字词方面,训练较少,组词练习上缺少训练,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是一字组多词,通过组词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由于刚接班时间不长,学生课堂听讲效果不是很好,时间比较紧张。对此方面有所忽视,导致课堂作业完成不理想,低年级生活知识贫乏,组词教师应予以适当的引导、补充,针对本班弱点今后加强拼写,发音、组词环节的设计,时间比重也该随时调整。

推荐访问:黄山 奇石 反思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9篇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集合9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优缺点
上一篇:2023年度国庆安全通知热门6篇【完整版】
下一篇:2023年年级数学试卷下册1(全文)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