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五台片山西原平地名方言语音探究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19 12:25:04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以晋语五台片原平520个自然村地名方言为蓝本,从底层地名中的古音、中间层自身的音变特色,揭示原平方言演变的一般规律及地名语音的价值。

[关键词]原平;地名;古音;特色音;方言音变

[中图分类号]  H1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9)04-0079-05

Research on the Pronunciation of Shanxi Yuanping Geographical Names Dialect in Wutai  Dialect of Jin Language

Kang Xiaojing1 ,Du Henglian2

(1.2.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4)

Abstract:It is based on the 520 villages of Jin Dialect of Wutai District in Shanxi Yuanping. From the bottom of the ancient phonetics of the geographical names in dialect, the middle layer"s own sound change ,the characteristic article reveals the general rules of the Yuan ping dialect evolu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phonetic of the place name.

Key word: Yuanping; Place name; Ancient sound; Characteristic sound; Dialect phonetic change

引言

原平市地处山西中北部,位于东经112°17′~113°35′,北纬38°35′~39°09′之间,“东临五台,西靠宁武,南同定襄、忻州接壤,北与朔州、代县毗连。”[1]“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始置原平县,属太原郡。东汉建安十八年,原平县属雁门郡。北魏,天兴元年(398)改属秀容郡,东魏因之。”“北齐改为北显州,北周复石城县,隶并州总管府。隋开皇十年(590)名平寇县,大业二年(606)并废,始改平寇为崞县,属雁门郡。唐、宋、金俱为崞县。元太宗十四年(1242)升为崞州。明复为崞县,隶太原府。洪武八年(1375)改属太原府代州。”民国元年废州,直属山西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崞县东西分属晋察冀边区、晋绥边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崞县解放,两地合并。1958年改为原平县,1993年撤县设市,称原平市。原平,西汉初置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原平方言属晋语五台片,该市现辖7镇11乡3个办事处,520个自然村。“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各种语言所处的环境必然会在语言上留下印痕。”另外,“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村落先于城市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原平市很多村落较好地保留了当地的方言特色,其中地名方言更是承载着先人的古音民俗。

本文对全市18个乡镇方言,逐一取点进行研究,包括:子干乡子干村、长梁沟镇黄松洞村、原平新原乡平地泉村、段家堡乡庙岭梁村、西镇乡沙晃村、轩岗镇、大林乡向阳村、沿沟乡咸阳村、闫庄镇刘庄村、原平东社镇上庄村、苏龙口匙村、中阳乡中阳村、崞阳镇、解村乡解村、王家庄下王庄村、南白乡村西坪村、楼板寨大龙门村、大牛店镇。

一、原平方言地名中的古音(按古声母排序)

堡,效摄豪韵开口一等帮母上声,原平方言地名中读[pu],如:段家堡、黄家堡。並母上声字“抱”在口语中也念[pu],效摄豪韵与遇摄鱼韵同韵,“晋方言萧豪与鱼模同韵的残余现象似可上推至辽宋时期”,原平方言读[pu],王力上古拟作[pu],说明该音可追溯到宋代之前,上至先秦两汉。此外陕西的“瓦窑堡”“高家堡”等地名当地也念[pu]。

北、白:[pi],在原平方言中用作地名共41处。曾摄开口一等、梗摄开口二等入声帮组字,在该方言中,韵母多读齐齿呼。如:东社镇的北庄头村、北河底村,闫庄镇的小白水村,段家堡乡白九川村、北王庄村、柏林池村,崞阳镇的北街、白彪村、白村、白家湾,新原乡北郭下村,大牛店镇的北大牛村,轩岗镇的北梁村,王家庄乡的北街,解村乡的北三泉村、北岗。此外:柏、伯、迫、百、擘用手掰开等,在原平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发音时,梗摄开口二等入声帮组字比其他开口字舌位高,“白”字读音向北京话靠拢,有入声舒化的趋势。侯精一先生认为,“‘北墨’、‘伯迫、麦’等齐齿音的现象是晋语区别于官话的重要特征之一。”[3]

大:《广韵》王力拟音[dɑi],蟹摄泰韵开口一等定母去声字。声母经历浊音清化,原平方言中念[tai],“大”用作地名的共有25处。如:沿沟乡大芳,大牛店镇,长梁沟大王营,大林乡下大林、上大林,中阳乡的大阳村等,“歌部,上古王力拟做[ai]”,“中古是[ɑ],近代是[],现代北方话一般是[o],北京话于舌齿音读[uo]”[4]相似的,原平方言地名中,“大”也有部分进一步高化。东社镇、子干乡读[t]。原平新原乡读[t],如大库狄村,段家堡乡口语中现在也读[t],二者韵母都是同部位的半高元音。“大[tai]”原平地名古音,可以追溯到上古音时期。

龙:“通摄一等与通摄三等精组、泥组(来母)舒声字,在晋语的一些地区今读音也有分别。一等今多读合口呼,三等今多读撮口呼。(主要集中在山西东南部及相邻的豫北、陕北)”,[5]原平地名方言中,龙读[ly],共出现9处。如:轩岗镇龙宫,长梁沟镇起龙沟、龙眼村,此外騎龙龙须菜、钱龙北方过年时捏的龙形馒头,嘴里衔着硬币等口语中也读细音。王力《广韵》拟音[lǐwo],[ǐw]大约等于今[y],当地“龙”韵母还较好地保留着撮口呼。梅县读[liu],五台、长治、晋城、福州等地都读细音[ly]。当地其余字在口语中,已与北京话发音相似,精泥组韵母没有一三等的分别了。

雷、内、累、泪、垒:止、蟹摄合口韵泥组字,《广韵》中王力分别拟音[lui][nui][lǐwe][lwi][lǐwe],今天原平地名方言中,全部保留合口呼读音。如:崞阳镇的雷家峪口村、沿沟乡的王董堡内村。今成都话中,边音与舌尖中音[n]相混,韵母也多有合口呼。“晋语区的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以及中原官话汾河片大多数方言中都保留着合口呼,在《中原音韵》时代,止、蟹摄的合口韵字“雷、内、垒”韵母还读合口,到了十七世纪初反映北京音的徐孝《等韵图经》已经失去了介音[w]。”[6]根据乔全生的考证,合口呼在明朝末年已经从口语中丢失,那么原平这一方言现象的存在,最晚也在明末清初。  

崖、捱,蟹摄佳韵开口二等疑母平声字,《广韵》拟音[ai]。《说文解字》:“高邊也。从屵圭聲。五佳切”。“崖”在原平通行的说法为[nai],至今少部分人口语中还读作[ai],类比周边语音,原平方言中存在大量鼻音声母[]:疑母字中,果开一歌(鹅我饿)、果合一戈平声字(讹)、蟹开一咍去声(碍)、效开一豪(熬傲)、流开一侯(藕偶配偶)、山开一寒曷去声(岸)、宕开一唐铎(昂鳄)、梗开二庚陌入声字(额);影母字中,山开一寒(安)、蟹开一咍(爱),可见[]要比[n]早一些。“武汉、成都、南昌、梅县、广州、阳江、潮州、福州、建瓯及长沙白读音“崖”都保留着中古音[]”[7]原平方言中“饿”[],王力中古拟作[ɑ],现在北京老男读[n],而青年“饿”读[],北京语音也有类似的演变轨迹。方言语音的演变存在不平衡性,北京话新派中,饿的主要元音不断强化,声母弱化,直至省去辅音声母,变成零声母。

原平地名方言不仅有底层古音的留存,且在演变过程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系统,形成具有特色的中间层。

二、原平地名方言特色音

鼻,止开三脂並母去声字;着睡着,宕开三阳药澄母入声字,这两个全浊声母仄声字,在原平方言中都读成送气音[phi]、[th]。该地少部分字,声母存在无论平仄一律送气的现象,山西晋南地区普遍有此变化规律,这一特殊语音的保留,揭示了西北方言的底层。此外,庇、痹,止开三脂帮母字,其声母在原平方言中读送气音[ph];方言中並母字无论平仄一律送气,由于语音的感染,使得帮母字也变成送气音,反过来印证了並母字仄声送气这一现象。

田,山摄先韵开口四等定母平声字,原平方言读[hi~],如:田庄村。与其同摄的定母字“填”、透母“天”、蟹摄齐韵开口四等透母去声“替屉”、梗摄青锡韵开口四等定母平声“停蜓”。原平方言中声母都读[h],此外,应县、朔州、平鲁、五台、神池、宁武、山阴、霍州等地这些字声母都是[h]。以上端组四等字,舌尖中音[th],遇到细音,发音过程中带轻微摩擦,腭化变成了舌位相近的塞擦音[h]。

宫,原平方言读[yr],通摄东韵合口三等见母平声字。王力拟音[kǐu],从中古到今原平方言读音看,中古[iu]合音恰好是现在的撮口呼[y]。方言中通名“村”省去并伴随着韵母儿化,儿化又进一步致使鼻音韵尾脱落,将鼻化特征转移到前字韵母的主要元音上,且遇细音声母改读[],如 :龙宫村[lyy    ~r],“见组字遇细音读舌面音[][h][]”同样:坑[hi],梗摄庚韵开口二等溪母平声字,《广韵》王力拟音[kh]。原平方言将元音[]央化成[],又由于韵母i介音的增加,使得见组字遇细音变成塞擦音[h],如:茅坑[mɑuhi ~r],“山西忻州地名“鸦儿坑”读作[ ~rhi]、灵丘方言中南坑[n ~hi]”,闫庄镇麻港村[ma i tshun]也诸如此类。

溝:[kiu],原平方言中“沟”用作地名的共有50处。流、咸、山摄开口一等见组舒声字,在原平方言中一般读细音,如:段家堡乡的石凤沟村、大厂沟村、直壮沟村,大林乡的干柳沟村,长梁沟的羊圈沟村、长梁沟村,崞阳镇的黑沟堰村,轩岗镇的车道沟村、炭尧沟村、梁家沟村、瓜草沟村、芦沟村,解村乡的于家沟、红花沟。此外狗、抠、偶、甘、看等也有i介音,岚县方言中,咸、山两摄符合上述规律,流摄读洪音,山西吕梁片中大量保留着一等韵读细音的现象,娄烦、大同、“南昌、高安、新干、安义、武宁、浏阳、崇阳、寻乌、崇谦堂”[8]等地流、咸、山摄韵母有i介音。同时,原平段家堡乡有大量地名“沟”读[k]。如段家堡乡的大西沟、老底沟、槭榆沟,长梁沟黄松洞的大沟、二沟,苏龙口的半沟、水沟、后沟,轩岗镇的东沟村、陡沟村、沙沟村,中阳乡的大狼沟、井沟,崞阳镇的卜家沟、大乐沟、沙沟村。段家堡、长梁沟、轩岗处于原平西北部,山势阻隔,交通较为闭塞,地名方言保留相对完整,三地地名中,仍有[k]的留存。且《广韵》中“沟”,王力拟音[ku],原平地名方言中,韵母复元音单化,逐渐读成了开口呼[k];原平今周边方言,多以[kiu]为主。由于接触,地势较高的西北区域,发音受临近语音的影响,也逐渐读[kiu]。原平方言地名中,“沟”发生了一等韵孳乳介音的特殊现象。其具体演变过程,我们需要进一步探求原平方言,以找出符合逻辑的演变轨迹。

壑、合、河。一等晓组字,《广韵》王力拟音分别为:[xɑk][p][ɑ]。在今原平方言地名中,晓组字遇洪音变成舌面后音[k],入声韵尾消失,主要元音[ɑ]不断高化成[]、[o]再复音化至[uo],部分地区为了发音更省力成[u]。如:段家堡乡土壑[xuo],东社镇合[xu]村,崞阳镇沙河[xu]村。壑、合、河,北京都读[x]。西安方言“合”、“河”为[xu]。山西“西区蒲县,南区芮城、永济、平陆、运城、临猗,沁水、垣曲、隰县、侯马、翼城、浮山、古县、霍州,北区山阴、朔州、平鲁、浑源、灵丘,东北区广灵,方言读音中‘多=河=锅’”[9],原平方言地名中,通常“多=河≠锅”,崞阳镇的上合河村,轩岗镇的河家水村,新原乡的小河村,中阳乡的临河村,沿沟乡的河头村,王家庄的中泥河村,段家堡乡的红河村,“河”当地多数人都念[x]。此外东社镇的北河底、南河底,读[x],少数口语中保留着特殊的语音[xu]。王力《汉语语音史》:“‘河’先秦读[ai],西汉至五代读[ɑ],宋到明清[],现代[]”,“多”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与“河”拟音完全相同。可能是经历元音的不断高化,从[]复音化到[u]或韵母变成开口呼[]。

下,原平方言中用作地名的共有29处。假摄麻韵开口二等匣母上声字,原平念作[xɑ],方言中匣母腭化缓慢,还保留着洪音。如:子干乡的南郭下、东下庄,新原乡的下原平、北郭下,西镇乡的下薛孤,大林乡的下大林,沿沟乡的下班政村,苏龙口的下长乐村,大牛店镇下默都村,崞阳镇的下王村、下韩村、下丰洼、下石寺村、下合河村,中阳乡的下木章村、下神头村,王家庄乡的下王庄村。沿沟乡的咸阳村[xan i],与上述变化一致。王力认为:“开口二等舌根字,本来没有韵头,但是当它们产生了韵头i之后,也就影响声母,使舌根音舌面化。”此现象大约发生在18世纪附近,原平方言中,开口二等舌根字仍然保留较早的读音,至少可推至18世纪以前。

以上特色音是就该地方言地名普遍读音为主,我们进一步探讨了自然村读音的细微差异。详见下表:

原平地势西高东低,按地面高程划分,“西部高山区和北东部紫荆山一带为一级地形,绝对高程在1500-2400米之间”。段家堡乡、轩岗镇由于受山势地形的影响,较好的保存着古音及当地方言特色。子干乡、中阳乡多出现两读音如龙[ly]/[lin],这些地方处于方言演变过渡时期。原平南部的东社镇、闫庄、南白、子干央化程度高于北部,原平方言大致呈现出由北向南高化程度递增的趋势。新原乡高化最明显,如:唐[t‘]、岗[k]等。原平各乡镇呈半圆形包围新原乡,原平中部属盆地地形,相对平坦,108国道和G55高速穿境而过,原平市区普通话普及率很高;新原乡地处原平市郊区,语音逐渐向北京话靠拢,夹杂着部分方言,即强势语言占绝对优势,形成新原乡这一特殊语言现象。闫庄镇同化现象最突出,方言中主要元音以[ɑ~][~]为主。如南[nɑ ~]、村[ts‘uɑ ~],相比北京话即[ɑn]→[ɑ~]的演变;同时,韵母[ɑ]在当地经历了鼻音弱化、元音高化,再舌位前移的演变,变成带有鼻音色彩的舌面前半底不圆唇音[~],如:庄[tsu  ~]、唐[t‘~],即[ɑ]→[~]的变化。如果主要元音是[](北京话中的主要元音[],当地多读[]),进一步复元音化,该方言中滋生[i]介音,变成[i~],如饿[i ~]、河[xi ~],即由[]→[i~]。闫庄方言中出现前后鼻音与北京话相反现象,该地南部紧临忻州,受忻州话影响非常最大,鼻音化与复元音化色彩浓厚。

三、 原平地名方言音变普遍规律

(一)同化:原平地名方言中,舌根鼻音韵母一般读成前鼻音,闫庄镇较特殊,规律与之相反。如:兰村[lɑ~]、串[ts‘uɑ~]道村、南[nɑ~]峪村,福州、潮州也有此现象;

(二)异化:双唇声母,发音过程中带有圆唇特征,与[o]相拼时,原平方言中韵母[o]变成展唇的[]:坡[ph]、磨[m],如苏龙口镇的南坡村,原平东社镇的枣坡村、磨脑村,段家堡乡的漫坡、柳坡泉村,长梁沟镇的黄草坡村,原平新原乡的磨头。济南、太原等地也有读[]的。

(三)弱化:(方言中,发音时为了省力,音长变短,音质模糊,发音不充分,导致方言地名弱化)

(1)元音央化:部分地名韵尾丢失,元音[ɑ]、[u]央化成[]。新原乡的唐林岗[t ‘ lin k]村、张村[t  tshun],中阳乡的中庄村[tsun tsur]、轩岗镇的瓦窑[ir]村;东社镇的东[t]闫庄村、东[t]山底村。

(2)复元音单化:1.韵母[ɑ]变成半低元音[]:中阳乡的史家岗[k]村、练家岗[k]村、大阳[i]村、安庄[tsu]村,长梁沟镇的白羊[i]岭村,东社镇的上庄[ tsu]村,段家堡乡的东尧[i]头村、神堂[t‘]湾村、二郎堂[t‘],苏龙口的东松彰[t]村,子干乡的蔡家岗[k]。2.韵母[u]变成[ ~]:段家堡暖[n ~]套村,东社镇拴[s ~]马坡村,崞阳镇天晃[x]村。3.舒声入化:大林乡的新野[i]庄,大牛店镇的东野庄村、施家野庄村,段家堡乡的将军[y]墓,轩岗镇的糜子[ts]洼村,子干乡的东下[x]庄。

(四) 脱落:音节省减。(“随着弱化程度地加深,造成某些音位的脱落,”并可能致使音节界限变动,发生合音现象。)

(1)辅音韵尾或声母的省略:轩岗镇的段家岭[li],段家堡的青[‘i]疙瘩、庙岭[li]梁村、红岭村、南岭村,子干乡的停[t‘i]止头,苏龙口镇的山碰[phr]村,崞阳镇平[phi]山梁村,中阳乡的井[i]沟,西镇乡的前沙城[t‘r]村、后沙城村、小泉坪[phir]村,原平東社镇石地坪[phi]村;(2)轩岗镇的梁家[ia]沟,拼读时由于语速快,中间音节声母被省略了;(3)[iw]中[w]的消失:槭榆[i]沟村,沿沟乡茹岳[ir]村。  

此外,原平方言的量词“个”,单念为[k],连读时,量词发音不充分,音质模糊,辅音声母弱化消失,发生合音现象。(1)前字音节末尾为[i][ ]时,后字“个”改读[]:一个[i]、七个[‘i]、十个[]、十一个[ i];(2)前字韵尾是[u]改读复元音[uo]:五个[u uo]、六个[liu uo]、九个[iu uo];(3)前字末尾是[a]或其余音素,则读[uai]:两个[lia uai]、三个[s ~ uai]、四个[s uai]、八个[pa uai]。今原平方言中,量词“个”在任何数词后都可读成[uai]。

四、 结语

通过对原平市所辖18乡镇方言地名分析,发现“堡”“北”“崖”“龙”“大”等发音,至少可推至宋代,段家堡乡的“石凤[p]沟村”印证了“古无轻唇音”的说法,“垒”留存介音[u]最晚也在明末清初,该地保留了大部分古音,大[tai]、堡[pu]等部分读音或可追溯至先秦两汉。原平还有一些特殊语言现象,“鼻”“庇”揭示了西北方言底层,声母演变过程中邪母字与见组发生交叉,如“下 ”[xɑ]等等,同时这18个乡镇代表点内部还有更为复杂的差异,受地理环境影响,北部语音保留较为完整,中阳乡、苏龙口镇处于语音演变过渡区,南部靠近忻州,尤其以闫庄镇的刘庄村话为代表,受忻州影响极大,元音高化、部分韵母的鼻化,使得当地语音与原平多数点方言存在较大的差异。靠近原平市区的新原乡,受权威语北京话的影响最大,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位于原平东南部的子干乡、东社镇、南白乡既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又受到原平市区、苏龙口方言,南部定襄话的感染,方言间相互影响,也形成自己的一套发音系统。

[参考文献]

[1] 金梦茵.原平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1.

[2]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0.

[3] 侯精一. 晋语入声韵母的区别性特征与晋语区的分立[J].中国语文,1999(2):106.

[4]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2:83.

[5] 侯精一. 晋语入声韵母的区别性特征与晋语区的分立[J].中国语文,1999(2):103.

[6] 乔全生.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一,二)[J].方言,2003(2):234.

[7]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音字汇[K].第二版重排版.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3.

[8] 刘宝俊.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等i介音”现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1):74.

[9] 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26.

[责任编辑 张宇龙]

推荐访问:原平 山西 地名 探究 方言
上一篇:新晋镜皇加冕
下一篇:刘向《列女传》晋圉怀嬴故事考论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