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蜀书》释词探究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19 09:20:05 点击:

摘要:本文考释了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疑难和易生误解的语词,共四例,通过与《三国志》 中《魏书》、《吴书》 部分进行比较,并参考同时代古籍进行考证,对此四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三国志;素;较;书;禽

一、《三国志》概述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部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是三国分立结束后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而《蜀书》只有十五卷,仅占全书篇幅的六分之一,这是因为在三国时期的魏、吴二国都设有史官,史料较为丰富,尤其魏国继承了东汉王室,如王沈《魏书》、鱼豢《魏略》等有关魏国史料,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等,这是陈寿搜集史料的重要来源。相对而言,蜀国所载史料较为缺乏,也造成《蜀书》所记载的人物事迹等内容较为简略。

二、语词考释

准确理解《三国志》内容是我们进一步探索其文献史料价值的基础,但我们发现其中许多词语容易造成歧义,本文以《三国志·蜀书》中的几个字为例,探索如何能够准确理解文中语词。

(一)素

《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巴为尚书,后代法正为尚书令。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三国志》中“素”出现297处,多作“向来”义,如《蜀书·刘二牧传》:“赵韪素得人心,璋委任之。”《蜀书·二主妃子传》:“先主穆皇后,陈留人也。兄吴壹,少孤,壹父素与刘焉有旧,是以举家随焉入蜀。” 或作“清贫”义,如《 蜀书·邓张宗杨传》:“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馀财。”

“又自以归附非素”中“素”当做“开始、原本”来讲,而不应该简单的理解为“向来,一向”来讲。从《蜀书》中可知“备攻成都”“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故“又自以归附非素”,是说刘巴自以为不是从一开始就跟随先主的,所以严格要求自身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说,若做“向来,一向”来讲就容易理解成“刘巴自以为不是一向就跟随先主的”,换句话说是指刘巴不是一直跟随先主,而是中间离开过。这理解的话则与史实不符。

而作“开始”讲仍有他例,如《三国志》注引《典略》:“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蜀书·先主传》:“后以军功,为中山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是说督邮因公事到县差遣刘备,刘备开始是知道的,所以请求谒见督邮。又如《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如果理解成贡与邈等恩怨并不是从开始就有,而是在后来才产生,是比较符合情理的。

(二)较

《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后校尉王连请乂及南阳杜祺、南乡刘幹等并为典曹都尉。”

《三国志》中“较”字共出现17次,多作竞逐和比较、较量来解释。也有与“大”字连用,作词组“大较”使用,表示大概、大略的含义,书中共出现五处。如《蜀书·许麋孙简伊秦传》:“万机论论许子将曰:许文休者,大较廊庙器也,而子将贬之。”又如《魏书·武帝纪》:“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在《三国志》之前的书籍中,如《史记·货殖列传》也有这种用法,如“此其大较也”。另《吴书》中有一例作“明显”讲,在《吴书·虞陆张骆陆吾硃传》中:“徵士馀姚严遵……皆著於传籍,较然彰明,岂如巢、许,流俗遗谭,不见经传者哉?”

“较盐铁之利”之“较”的含义则有些不太容易理解。从位置上看,根据“置盐府校尉”中“置”作为动词“设置、设立”,作为同位置词的“较”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动词;从语境上看,设立盐府校尉这一机构,应是为了管理盐铁行业,获取利益,这也是可以讲得通的。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作为一个动词理解成“管理”之意。在《蜀书》中还有一例,在《霍王向张杨费传》中:“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於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刘幹等,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

(三)禽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引张俨《默记》:“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

禽常可以理解为“擒拿”之意,如《蜀书·关羽传》中“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又如《蜀书·先主传》中:“十月,曹公自征布,备於梁国界中与曹公相遇,遂随公俱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皆作“擒”之意。

但“禽夏侯渊”我们却不能这么理解,我们从《蜀书·法正传》:“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可知,夏侯渊督张郃、徐晃等留守汉中,与前来取汉中的刘备大军交战,在定军山为蜀将黄忠所袭,不幸战死。而在《蜀书·黄忠传》中“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禽”和“斩”同是斩杀之意。《吴书·甘宁传》:“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我们从《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吴书·董承传》“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祖便开门走,兵追斩之。”可以知道,黄祖是被斩杀的。“禽”和“斩”同是斩杀之意。

三、《三国志》释词依据

(一)各志的相互补充

魏、蜀、吴三国既相互征伐,又相互遣使往来,政治、经济、文化等交往频繁,各国史料可以相互补充。如 “禽”例,关于夏侯渊之死,《蜀书》可与《魏书》相互补充。我们也可以参考范晔《后汉书》、鱼豢《魏略》、韦昭《吴书》等书,《后汉书》主要记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魏国建立,是解读《三国志·魏书》部分的重要参考依据。《魏略》等则是陈寿撰写《三国志》的重要来源。

(二)字典、词典

字典、词典对词义解读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词义引申派生的依据。如“禽”,《说文》:“禽,走兽总名。”与文中所释“斩杀”无关,但字典中“禽”通“擒”,如《史记·五帝本纪》:“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那么“斩杀”之意便与“擒拿”之意更为接近。

(三)上下文语境

一些词语的词义可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讲不通,而字典词典也无依据,我们应当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 如“较”的含义,从位置上看,我们根据“置盐府校尉”中“置”作为动词“设置、设立”,作为同位置词的“较”,也可以作为一个动词,而且在语境上,设立盐府校尉这一机构,应是为了管理盐铁行业,获取利益。

参考文献:

[1](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中华书局,1982.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中华书局,1965.

[3](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3.

[4]王柯.《三国志》语词考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4.

[5]刘百顺.《三国志》词语释义[J]. 西北大学学报,1989.

推荐访问:探究 三国志 蜀书
上一篇:中南半岛三国“光明行”
下一篇:从赤壁之战看《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双重形象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