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从“认识到”到“承认”--中美〈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的不同表述》一文的访谈录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17 20:25:02 点击:

编者按:《世界知识》杂志今年第5期刊登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年教授的文章《从"认识到"到"承认"--中美〈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的不同表述》,文中批评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有关这个问题的表述。文章发表后,本刊编辑部陆续收到一些中学教师的来信来电,询问应如何在教学中讲解《上海公报》问题。究竟是教材表述错了,还是黄先生的文章有误?为此,本刊采访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同志。

问:编辑先生,我们也是人教版教材的读者。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是目前除上海市以外全国大陆地区的通用教材,影响很大。《世界知识》今年第5期刊登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年教授写的《从"认识到"到"承认"--中美〈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的不同表述》一文,批评了人教版教材。你们是否看到这篇文章?

答:我们订有《世界知识》杂志,已经看到了黄安年先生的文章。

问:黄安年先生的文章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历史教材自1992年增加二战后世界史以来的一连三版中,都把《上海公报》中的‘认识到‘错写成‘承认‘。这个表述外交文件中的政治性‘硬伤‘,竟然连错十年。"你们为什么"一连三版",十年未改?

答: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我们一贯奉行的原则。我们编的教材对中美《上海公报》的表述准确无误。我们怎么能改呢?

问:你说你们教材对中美《上海公报》表述准确无误,那么,你们的根据是什么?

答:今年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这是今年3月2日的《光明日报》,上面登载了江泽民主席致布什总统的贺电。请看,贺电是这样说的--"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两国关系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公报为处理中美关系确定了基本指导原则。美方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原则在后来的两国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发展。"请注意,我们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等教科书,在写到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时,均采取了如下的表述:"在中美发表的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表述跟我们国家领导人贺电是一致的,甚至关键词句一字不差,这就是根据。

问:嘿,真的。你们的教材跟江主席的贺电关键词句一字不差。可报纸是今年的,教材已出版十年了,你们怎么会有这么高的预见性?

答:你谬奖了。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当代中国外交》一书。这部书的主编是韩念龙,副主编有钱其琛、郑为之、周南。主编和副主编都是当代中国的外交家。我们写教材时,就参考了这部书。这部书第三编、第十八章、第三节《尼克松访华与中美〈联合公报〉》中说:"尼克松重申了基辛格代表美国就台湾问题所作的承诺,说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不再说‘台湾地位未定‘,也不支持‘台湾独立运动‘;美国将谋求实现同中国关系正常化,并将支持任何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办法。"

坦率地说,我们看了黄安年发表在《世界知识》上的文章,大吃一惊。黄先生是研究美国现代史的,又很关心中美外交关系,可从文章看,他似乎连《当代中国外交》这部书都没看过。如果他看过《当代中国外交》,就不应该跟中学历史教材较劲儿了。假使非要较劲儿不可,也应该找《当代中国外交》去,那是根儿呀!

问:黄安年先生翻阅了四十多部词典,认真地研究了英语词汇acknowledge和recognize的内涵之后,才认定人教版教材将中美《上海公报》中的"认识到"改为"承认"是很不妥当的。难道黄安年先生的研究就没道理吗?

答:问题也许就出在这儿。甭说翻阅四十多部词典,就是翻阅四百多部词典,也还是从书本到书本,忽略了中美关系的原则问题。求真是治学的根本。但是,求真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脱节,怎么能够寻求到真理呢?

问:现在你能不能谈谈黄安年先生在中美《上海公报》表述的研究上,理论与实际脱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可以。2002年3月2日《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短文《美政府30年前已承诺"三不"》。文章说:"最新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显示,美国领导人早在30年前就已向中国政府承诺在台湾问题上遵守‘三不‘政策。""这些文件显示,基辛格在1971年7月秘密访问北京,与周恩来总理会谈时,周恩来坚持,中美要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回归祖国。‘基辛格向中国领导人保证,美国不追求‘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档案材料显示,"尼克松本人也知道,美国必须承诺不谋求‘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他的破冰之旅才可能成功。""这些资料表明,在台湾问题上的‘三不‘政策是自尼克松以来美国历届政府的正式立场,而且是由共和党政府首先做出的承诺。"黄安年先生的理论与这个实际不符,他只注意研究字面问题,忽略了实质问题。

问:这是最新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黄安年先生写文章的时候,肯定不知道这些材料。

答:美国政府的档案没解密,黄先生当然不会知道它的内容。问题是中美交涉,中国是一方,早在1987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外交》一书里,就记载着与美国政府档案内容相同的史实。作为关注中美关系的学者不看《当代中国外交》一书,是不应当的。退一步说,中美双方的材料您都不知道。请问,在这个问题上您还有发言权吗?掌握几分史实,说几分话。这是每一位史学家都知道的学术原则。

问:您说的有道理。

答:刚才我只举了一个例子说明黄安年犯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毛病,不妨再举几个。昨天,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一位中国学者曾经问过美国总统卡特,acknowledge和recognize有什么区别?卡特总统表示:它们的意思相同。"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这天下午,我在北海公园附近,遇见一位幼儿园老师批评一个小男孩。这位老师分析了这个小男孩所犯错误的严重性,随后说:"你认识到你错在什么地方了吗?"小男孩回答:"认识到了。"老师又说:"你能承认错误,还是好孩子,以后一定要改正。"小男孩点点头。我突然想到,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确实含有"承认"的意思。看来,从美国总统到中国幼儿园师生,都不反对"认识到"含有"承认"的意思。惟独黄安年先生在中美《上海公报》的表述上,非要强调"认识到"和"承认"的差别不可,这就脱离了中美两国运用词汇表达思想的实际。另外,在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之际,美国政府接受了江泽民主席的贺电。如果美国政府对江泽民主席的贺电内容不满意是要拒收的。这是中美两国外交的实际。还应当指出一点,编写给中学生使用的教科书跟撰写同专家探讨的学术论著不一样。学术论著可以旁征博引,条分缕析,而教科书只能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这个实际情况,黄安年先生似乎也没有考虑过。总之,在对中美《上海公报》的表述上,人教版教材是准确无误的,并没有出现政治性"硬伤"。倒是黄安年先生的文章存在着政治性的"硬伤"。

问:我还有点儿不明白。既然"认识到"与"承认"没有实质差别,为什么中美《上海公报》不用"承认"一词,而非用"acknowledge"呢?

答:这是个外交问题。当时中美还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尽管美方承诺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在中美正式建交之前,它也不便直接用"承认",用"认识到"代替"承认"一词,既表达了双方认同的原则,又适合当时中美尚未建交的现实。这是外交智慧的表现。我们应该看实质,看原则问题。纠缠字面含义的差别未免太书生气了。

问:我明白了,黄安年先生批评人教版教材对中美《上海公报》表述有政治性"硬伤"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你们是否也应当大度些,不要斗气,别把政治性"硬伤"的帽子还回去,打在黄先生身上。

答:您的善意我领会了。黄先生嘴上说,对用政治棍子抡人,深恶痛绝。可不知为什么,这回他自己舞起了政治棍子。说实在的,让我舞动政治棍子报复,我真没那个能耐。但是,我还是坚持说,黄安年先生的这篇文章确实存在政治性"硬伤"。这绝不是斗气,而是看到了这篇文章的消极影响。

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了。实践证明,公报为处理中美关系确定了基本指导原则。那就是美方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方什么时候对这些原则坚持得好,中美两国关系就能够顺利发展;美方什么时候对这些原则坚持得差,中美两国关系就会出现曲折。克林顿总统访华时表达了"三不"立场,遭到现在美国一些共和党保守派的攻击,给中美两国关系蒙上了阴影。布什总统访华本来是拉近中美两国关系的绝好契机,但是,布什总统访华期间不仅没有重提"三不"政策,甚至绝口不提"一个中国"的原则,倒是大谈美国对台湾的责任和《与台湾关系法》,这给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黄安年先生作为一个关注中美关系的中国学者,在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之际,发表这么一篇文章,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但在客观效果上,有损于中美《上海公报》为处理中美两国关系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利于中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不客气地说,这样的文章是给美国一些共和党保守派站脚助威的。另外,它对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也有消极影响。我们批评的是黄安年先生的错误观点,并不是报复黄先生个人。大家都应当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我们真诚地感谢关心、爱护人教版教材的诸位同行,希望今后与诸位多联系,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推荐访问:公报 中美 建交 认识到 一文
上一篇:一脉天风 百年旺泉——中国新文学中的“鲁迅风”杂文
下一篇: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