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17 20:00:03 点击: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05方案”中新开设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实现这门课程的预期目标,必须充分认识“纲要”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处理好“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大学历史专业课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学历史课;大学历史专业课;概论课;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1)02—0077—02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首次被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纲要”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新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它既肩负着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同时也担当着为其他课程提供历史素材的任务。如何实现“纲要”课的预期目标和任务,是一个亟须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必须充分认识“纲要”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纲要”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它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以及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将以上内容简称为“两个了解”和“三个选择”。因此,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进而使他们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其次,“纲要”课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事实上,1953年6月,全国高校曾开设“中国革命史”课。1961年7月,该课改为“中共党史”课,1978年4月,将其改为“中国共产党党史”课,1985年将其又改回了“中国革命史”课。因此,“纲要”课的开设,可以被看作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历史教育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大学生虽然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史,“但是,他们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尚不能准确地理解;对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情况也还缺少深入的了解,并存在着若干困惑”…。因此,在大学阶段,仍然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教育,使其透过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规律。

最后,“纲要”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对社会及周围的事情既关注又感困惑,对未来的前途既充满期望又不乏忧虑。通过对“纲要”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昨天,了解在一百多年里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先进人物的奋斗史以及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史,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必须正确处理“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大学历史专业课的关系

1.妥善处理“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的衔接问题

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因此,在讲授“纲要”课时,必须妥善处理好“纲要”课和中学历史课的衔接问题。中学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介绍一般的历史知识,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做出比较科学、公正的评价;而“纲要”课则要求在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上,为学生勾画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历史主线和历史规律。由于二者的教学目的不同,决定了“纲要”课必须以不同于中学历史课的授课思路来讲授。简言之,“中学是以讲过程为主的方式学习历史,大学则是在理解历史逻辑的层次上学习历史”。

在理解历史逻辑的层次上学习和讲授历史,具体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就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只做简单的介绍与回顾,而把侧重点放在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主线上。比如,在讲授“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只做概要的复习即可,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分析“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后果?特别是针对后一个问题,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些模糊认识,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使大学生明确“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危害,进而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了解中国人围绕着解决主要矛盾和完成两大历史任务所进行的一系列艰辛探索。

2.准确把握“纲要”课与大学历史专业课的区别与联系

大学历史专业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逻辑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把握,而且要求学生要学习相关的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史料学理论等知识,因而其更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学术性。“纲要”课是公共必修课,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它不要求教师从专业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而是要求围绕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这一主线,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和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因此,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就要有所取舍,既要“博”又要“专”,既要“浅”又要“深”。

具体来说,“博”即是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比如在讲授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向外派遣留学生时,可以结合近现代中国的留学生运动对其进行分析。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又能把留学生运动作为一个专题介绍给学生,达到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的目的。“专”即围绕“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突出先进的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大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而与之关联不大的历史细节和过程则可以略去。“浅”即避免用晦涩的专业术语来阐述中国近现代史,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揭示历史的发展脉络、发展逻辑与发展规律。“深”即要避免在中学近现代史基础上的简单重复,尽可能地增强学术性。

三、必须正确处“纲要”课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关系

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最易与“纲要”课重复的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从教学内容上看,“纲要”课与“概论”课所依托的历史进程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从师资队伍上看,目前担任“纲要”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数同时在讲授“概论”课(这种现象在各高校普遍存在)。对任课教师

而言,把两门课明确区分开来的确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正确处理“纲要”课与“概论”课的关系,是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两门课程的教学定位不同。“纲要”课是一门历史课,它通过阐释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使大学生认识到做到“两个了解”、领会“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因此,要尽量从历史背景出发,用事实去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理论观点,不要纠缠于理论本身。“概论”课是一门政治课,它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及其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意义,使大学生明确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应更多地表现为诠释理论、分析现实,而不应过多地讲授历史过程和历史细节。

其次,必须明确两门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纲要”课侧重于讲授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偏重于客观的历史考察。“概论”课则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过程的阐述,偏重于科学的理论分析。比如,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两门课程都有所涉及。讲授“纲要”课时,应把侧重点放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上,而对其具体内涵则可适当简略。讲授“概论”课时,则应把侧重点放在阐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具体内涵上,其中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应做详细的介绍。相反,对于探索过程则可适当简略。这样就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使两门课分别从历史的角度和理论的角度阐释中国革命新道路。

最后,必须明确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纲要”课和“概论”课都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两门课程在教学中应互相依托和配合。“纲要”课虽然主要讲授历史进程,但仍要注意史论结合,以便将其升华为理论和经验总结。“概论”课虽然主要讲授理论,但仍要注意论从史出,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空谈理论。“纲要”课讲授的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过程,“概论”课讲授的是从历史存在中抽象出来的“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因此,只有把两门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大学生从史实和理论两个角度深刻理解近现代中国的国情与中国人民的选择。

四、努力提高“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纲要”课应吸收和借鉴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首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思想实际,尝试在教学中穿插地方史内容。例如,广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近代史是在广东拉开序幕的,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改革开放都是率先从广东开始或者由广东人发起的。因此,广东各高校的“纲要”课完全可以结合广东本地的实际进行讲授,这样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如,内蒙古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在我国抗日战争中有一定的影响,它不仅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而且鼓舞了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抗日豪情。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各高校在讲授“纲要”课中有关抗同战争的内容时,完全可以以大青山革命根据地为实例展开。以此做教学案例,有利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其次,创新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走、看”等教学方式。“听”,即学生听任课教师或者专家学者的专题讲授。“说”,即开展课堂讨论。“读”,即学生自己在课下阅读经典著作和参考书。“写”,即学生撰写思想感受和论文。“走”,即学生走出校园,去参观当地有意义的近现代史遗址和景点。“看”,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相关影视资料。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高“纲要”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改革教学的管理方式,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评定。“纲要”课应努力避免对纯粹知识点的考查,应着重考查学生认识历史、评价历史和分析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能力。由于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因此,“纲要”课应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查,合理确定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

推荐访问:近现代史 纲要 中国 课教学 若干
上一篇:关于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的两点建议
下一篇:关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