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商榷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17 19:20:05 点击: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首先要充实教学内容,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交代清楚历史脉络与宏观背景,引导学生由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适当介绍相关的学术研究理论。其次,要提高教学艺术,采用学生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最后,要突出育人功能,将教书育人结合起来。本文从以上三大方面出发总结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心得,以期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商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8-0067-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是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价值使命非常重要。如何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成为学生欢迎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不是高中历史课内容的简单重复,也不是专业性强的专业课讲授,把握好历史事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度,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效果,笔者总结多年经验心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方法。

一、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内容,只有内容是科学翔实的,才能抓住学生。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应该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多学习、勤思考,在授课内容上要扎实、科学、精炼。对于“纲要”课,其内容安排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交代清楚历史脉络与宏观背景

“纲要”课时量少,只有32学时,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分拘泥于历史事实,而且学生中学时已经学过一定的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只要进行适当的历史知识的总结与补充,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深入浅出,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中摸清历史脉络与宏观背景,引导学生去认识历史规律。如在讲解上编“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时,从两条线索对大学生予以引导,一条线索就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侵略史),另外一条线索就是面对西方国家的侵略中国各阶级如何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抗争史)。通过对两条线索的讲解,使学生把握每次大型战争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顺便给学生理顺每次运动简单的背景、经过、结果与启示。学生宏观上把握了历史脉络后,逐渐就有了这样的意识:中国的各个阶级在一次次民族危亡时刻分别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都没有完成救国救民的重任,最后这样的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身上。在讲中编“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时,也是首先交代历史脉络,主要讲无产阶级勇敢地接过救国救民的重任,一步一步地实现反帝反封建的目标。

2. 引导学生由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

学生在中学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但是基本上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因此,开设“纲要”课程极其重要,教师的作用也就相当重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讲解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从历史知识的讲解上升到理性分析,从历史轨迹中寻找中国现行政策之由来,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现实社会。如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时就可以分析农民阶级的特性,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民阶级由于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存在着阶级局限性因而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取得胜利。但是农民阶级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得到这样的启示后,就可以联想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力量有限,工农天然是同盟,因此可以引导农民,最终形成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历史知识相互贯通后,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就可以解释得很清楚。

3. 适当介绍相关的学术研究理论

大学课堂必须与学术研究、前沿讲座相联系,同时将教师个人的研究成果与长期思考的研究心得相联系。大学教育不应该是“满堂灌”,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所以,在思政课教授中要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现状介绍给学生,还要适当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有关的专家及著作,如章开沅、金冲及、沙健孙等,推介相关书目,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自学。

二、提升教学艺术

在“纲要”課的教授中,教师只有提高教学艺术,才能吸引学生。只有学生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教学效果才会大大提升。所以,必须注重把教学内容与教学艺术相结合。教师在提高学术性与深刻性的同时,要注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与技巧性。

1. 鲜活地展现历史

“纲要”课不是单纯的历史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政课,需要将历史事实的讲解与思政教化相结合,通过历史事实让学生真正认同和支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因此,在讲解“纲要”课时,教师要用风趣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慷慨激昂的情感与恰当的形态语言展现历史情境。通过教师精彩的讲解让学生感受过去的事情、感受静态的画面、感受抽象的史实。只有学生对历史史实有完整而形象的认识,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分析,为进一步认识历史问题与分析历史问题,得出历史启示、奠定基础,真正践行爱国主义。

2. 采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手段

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好动、没有耐心、逻辑思维能力有限、理性分析能力不够,更容易接受更加直观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多媒体教学便是其中一种方式。在“纲要”的教学中,可以大量使用图片与短小视频,使之更具有说服力,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近现代史大量的人物照片、大量的历史场景;还可以利用一些爱国主义影片,如《建党伟业》《南京大屠杀》《建国大业》等。一些简短的视频片段作为“纲要”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仅仅几分钟就足以调动广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3. 增加互动教学的力度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互动,课堂提问、讨论及演讲都是与学生加强互动的方式。学生在相对轻松的互动中学习,学习效果大大提升,同时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比如,在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教师在第一周就给学生布置一些选题做准备,学生可以挑选其中一个选题在教师讲解相关问题时进行讨论,并记入平时成绩:①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②谈谈魏源与“师夷长技以制夷”。③如何认识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努力?⑤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⑥谈谈长征精神。⑦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谈谈“得民心者得天下”。⑧谈谈邓小平的“三落三起”等。这些问题学生在课前做了精心准备,经过课堂上教师的指引,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效果提升。

4. 适时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比重

思政教学必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各地历史博物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兰州市为例,在“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这一章时,讲清末新政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中山桥;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讲国共合作时带领学生参观“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在“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一章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到革命圣地会宁去参观等。当学生走进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心深处受到触动,思想得到洗礼,革命精神得以传承。理论知识与实践基地相结合,爱国主义情感自然而然得以提升。

5. 利用多样化作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建议学期中布置論文撰写、资料搜集、数据分析或者社会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的作业。如“近代化冲击下的甘肃”“抗日战争在甘肃”、家乡的近现代史、家乡的近现代革命英雄人物等,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了解自己家乡的近现代史。这几种作业由全局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更加深入。

三、突出育人功能

思政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纲要”课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尤其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史进程与历史人物身上往往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做人、做事的经验教训。教师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人物言行的相关教学实例,对历史人物与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的评析,用大学生乐于认同、易于内化的方式,把做人、做事的道理以鲜活的事例渗透给学生,进而实现“纲要”课的育人功能。如在讲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时,通过讲授孙中山对民主共和的追求与民主革命的努力,教育学生在对理想的追求中要坚定信仰、矢志不渝。在讲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通过讲授邓小平的三起三落,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内容与形式的不断改进,“纲要”课也可以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课程,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育和.《中国革命史通论》(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疑难问题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沙健孙,龚书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编辑:秦俊嫄)

推荐访问:近现代史 商榷 教学方法 纲要 中国
上一篇: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