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弱势传播原因分析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14 14:55:01 点击:

[中图分类号]6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22(2006)04-0095—3

科技新闻是传播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构成主流新闻的基本板块、主流媒体的必备要素。它对于建设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国内当今科技新闻传播处于弱势地位,这种情形亟待迅速改变。

一、处于传播弱势的科技新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相应地,科技新闻理当“风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今科技新闻明显属于弱势传播。弱势之弱,概而言之,可谓失重、失真、失效。

首先,科技新闻传播失重。看传媒资源,科技新闻传播明显地失重了。全国有报纸近2000家、电台电视台2000多家,还有许许多多杂志、网站,但专门的科技新闻传媒却很少。有的传媒虽然设置了科技新闻或科技传播的栏目(节目),但大多数并非主干,动辄则被“关停并转”。专职科技新闻记者、编辑也不成比例,且越来越少。新华社记者李斌在2005年4月湖南大学“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论坛上介绍,15年前,新华社的科技记者有10人,现在只剩下1人。总之,时至今日,传媒资源已经十分充足,但科技新闻的传媒资源和传播力量,却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与国家日新月异的科技事业和日益强盛的科技实力形成巨大的反差。

与上述情形相联系,科技新闻在媒体的总体内容框架中失其比重。《人民日报》每星期96个版,其中只有4个版的“科技周刊”,每周四出版,仅接近版面总数的4%。中央电视台虽然设置了《科技博览》、《走近科技》、《科学调查》、《探索·发现》和《科教片之窗》等科技栏目,但其播出时间仅占9%,相比美国的20%以上、日本的15%以上,要少得多。

科技新闻的报道总量不足。当今科技新闻的报道量也很小,与铺天盖地的社会新闻、时政消息相比较,与火爆的“超级女声”一类节目相对照,显得十分寒酸。这种缺少,显性的表现是报道数量小,常常在新闻媒体上看不到踪影。许多非报道不可的科技新闻,也只享受“豆腐干”待遇,报道短斤少两。隐性的表现是,现代科技渗透性极强,包罗万象,科技新闻报道当然不可以也不能够囊括一切,但传媒对许多富于新闻价值的科技信息及其深刻内涵,表现出失语。

其次,科技新闻失真。其突出表现是科技新闻中也充斥虚假报道。科技新闻“门前冷落鞍马稀”,却为虚假报道所频频光顾,成为与社会新闻领域比肩的重灾区。早些年,有“耳朵识字”、“大师辟谷”、“水变油”、“电脑算命”等假报道;近几年,有“基因皇后”、“牙膏致癌”、“特富龙”等伪新闻。自2002年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年初评选上一年度的“十大假新闻”,已经连续评出4届。科技新闻报道总量虽然很小,在此间却不曾缺席。2003年的10条假新闻中,就有《曾参与“神五”设计的中科院院士周鼎新海口遇害》、《“中国印”设计专利被抢注》2条。多年来,造假作伪禁而不止,对此新闻传播也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一些伪科学、假学术,正是经过新闻媒体正式出笼并流向社会的。

科技新闻失真还表现为严重错位,不是坚持在本位做宽、做细、做深、做透、做精,而是背离本来意义去“别开生面”,搞娱乐化炒作,结果导致新闻变味,消解了科技新闻的底蕴。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某新闻网做了名为“港澳刮起杨利伟旋风”的专题。其中,70%的稿件是杨利伟港澳之行的流水账,多为花边新闻。如《港府欢迎杨利伟酒会花絮:汪明荃眼中的好男人》,航天英雄成了演艺明星眼中的“好男人”,但航天英雄的本色却被淡化了,不见了。类似做法屡见不鲜,乃至成为一种“套路”。

除此之外,科技报道总量的不足也造成了科技新闻整体上的不全面,不客观,不准确。

再次,科技报道失效。显著表现是新闻接受的缺位和新闻受众的缺席。《科技中国·2004》一书中认为,本年度最具亮点的20个科技事件是:航空航天、深海探索、先进能源、极地科考、量子计算、数学发展、疫病攻关、基因医疗、基因组学、超级计算、国产软件、互联网络、院士上书、科技合作、工程科技、科学基金、“中国之声”、技术黑洞、研究型企业、院土制度。这些事件,媒体都报道过,有的报道还颇具规模,但传播效果并不令人满意。2005年初,一项由全国妇联儿童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和华坤女性调查中心共同开展的问卷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等地,中学生心目中排前10位的英雄依次为:毛泽东、父母、周恩来、雷锋、刘翔、成龙、任长霞、刘胡兰、董存瑞、杨利伟。这个英雄榜,科学家缺席。科技报道失效,“第一生产力”未能深入人心,于此可见一斑。科技新闻受众现在还难讲已形成群体,更难谈忠诚度。在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上,政治新闻、娱乐新闻的点击率动辄过百万千万,而打开科技频道看看的网民却少之又少。无效传播使科技报道最终沦为弱势传播,科技新闻媒体成为弱势媒体,无论话语权还是经济能力,都是如此。

二、科技新闻何以沦为弱势传播

造成当今科技新闻沦为弱势传播有种种原因,归纳起来,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原因。经济原因也即市场原因,是导致当今科技新闻弱势的最直接因素、强力因素。市场经济体制下,新闻事业同时是新闻产业,新闻媒体同时是文化企业,不获得利润,媒体就无法生存。因此,媒体确定编辑方针和报道取向的本能性选择,主要是看新闻题材“二次售卖”的价值,即新闻报道招徕广告并冲刺广告高价位的市场行情。相比之下,科技新闻不那么大众化、通俗化,覆盖面有限,收视率不高,广告效应不好。所以,媒体多不重视科技新闻,且日益急功近利。同时,记者报道新闻,总要考虑投入和报酬,现行的薪酬制度使得记者热衷于采写“短平快”的新闻。采写科技新闻,要求严,难度大,往往要费很多周折,还不一定成功,故而多敬而远之。经济原因中,内含传播政策缺位和传媒行为失范。

二是文化原因。新中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公民的科学素质随之增长,但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一项同日本、美国、欧盟的比较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均为倒数第一。正是这种状况,构成了科技新闻传播的显著障碍,也可以说是根本的障碍。人们的科技知识、科技素养是与科技热情、科技兴趣成正比的,又互为因果。受众缺少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就未能养成接受科技信息的良好习惯,就对科技少关心,对科技报道少关注,科技新闻的传播就缺乏受众基础。公民的科学素养不高与科学的普及不够相关,也与传统文化尊“道”轻“术”这种陈旧观念的影响有关。

三是机制原因。也叫传播惯性原因。我国的新闻报道,一直非常重视时事政治题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社会新闻回归传播本位,极一时之盛。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报道的地位随之显著上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娱乐新闻以及体育、文化新闻又成为新的亮点。这种情形发展至今,构成了传媒新闻框架的大致结构,即:时事新闻占鳌头,经济新闻是重头,社会新闻有看头,娱乐新闻有“户头”。在既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又要抓经济效益的传播环境下,各媒体的报道取向大抵是扼守两头:在舆论导向上用力,在新闻娱乐化方面用心。科技新闻很难与上述四大类新闻匹敌抗衡。

四是业务原因。主要是指科技新闻队伍及其业务水平不高,包括思想、作风、能力等不过关。许多科技报道呈现宣传腔、概念化、程式化,老套陈腐,缺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谈不上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有效性,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调查结果显示,科技新闻从业人员中,非专业化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不懂科技,有的不懂新闻,既懂新闻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尤其缺少精通业务、善于创新的高级人才,缺少对科技新闻既会操作、又能研究的专家型记者编辑,缺少做大做强科技新闻的大思路、大手笔。

三、做大做强科技新闻之路

做大做强科技新闻势在必行,这将是媒体、公众、政府以及全社会都要参与其中的文化工程。

第一,行动基础:科技新闻意义的再认识。科技新闻是十分重要的。从当今中国的国情出发,有三点需要重新认识,或说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

首先,科技新闻传播是科教兴国战略不可缺少的信息工程、舆论工程。科教兴国的根本在于唤起全国上下的教育科技热情,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科技素养,建立全社会“大众教育”和“公众科学”的系统结构。科技新闻传播不仅能够及时地报道科技新信息、新成果、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新进展、新话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而且为科技事业鸣锣开道,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科教兴国战略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舆论动员、思想保障、社会环境。科技新闻传播的这种作用从来非常重要,当今信息时代更是无可替代。

其次,科技新闻传播是意义深远的国民培养与教育工程。当今世界论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即文化国力,科技内容包括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民的科技素养,是其中的重要指标。国民科技素养中,科技知识之外,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等更见真谛,是全社会真正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定海神针”。通过科技新闻传播实现对国民的正确引导,特别是正确引导青少年,教育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乃是新闻传播的崇高使命,也是利国利民并惠及子孙的德举。强势的科技新闻传播,将引导和教育国民关心科技,热爱科技,投身科技事业;将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包括求真务实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创新创造精神,关心民生的人文精神,等等。可以认为,科技新闻传播的弱势,科技新闻受众的缺席,是民族的悲哀和最大隐患。当今社会,假冒伪劣盛行,奢华浮躁当道,科学精神是它们的天然克星。在这种意义上,意义深远的国民培养与教育工程又是社会风气建设工程。

再次,强势的科技新闻传播有助于校正当前新闻传播领域种种歪风。对新闻传播领域的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一直在实施整治,也收到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效果很有限。对此,强势的科技新闻传播能够有所作为。比如,扩大科技新闻的报道的面和量,提升科技新闻的影响力,就能够从生存空间上有效地抑制媒体的不良内容,实现此长彼消。科技新闻传播弘扬的科学精神,能够为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装备科学理性,增强全社会抵制新闻假大空的思想能力,从而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第二,必要条件:政策的扶持与保护。科技新闻传播的生存和发展,类似于社会公益事业,是需要政策支持的。新闻史、科技史和文化史所载表明了这一点,国外有这种做法,国内也有共识。

对科技新闻传播的政策扶持与保护,一个方面是内容上的保护,就是像保护公益广告一样,设立“规定动作”,硬性规定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传播科技新闻,这类报道和其他科技信息在媒体内容中必须占有一定的比例。至于科技新闻媒体,只能以科技报道立报立台。这实际上是运用政策手段规范传媒行为,确保科技新闻的内容及其分量在日常报道中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质量。另一个方面是经济上的支持。政府要对科技新闻传播予以资助,可以把重要的科技新闻媒体、栏目(节目)养起来,或给钱,或减免税赋。这方面已有一些举措,需要加大力度。对科技新闻传播的政策扶持和保护,应形诸法规和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第三,路在脚下:科技新闻传媒的内功。今天,科技新闻也要“市场化生存”、“信息化生存”和“数字化生存”。“市场化生存”是指走市场之路,大力“培养”受众,“培养”市场,从而走向市场,赢得市场,让科技新闻进入千家万户。必须强调,科技新闻也只能以受众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为终极标准,而不是指望某种照顾。“信息化生存”指,科技新闻传播坚持“新闻传媒”、“信息传媒”、“有用传媒”的宗旨,以新闻信息立命,强化告知功能。要实实在在“三贴近”,从大众角度切入,从生活角度切入,拓展报道空间,提高新闻质量,扩大科技新闻信息服务的面向和兼容性。科技新闻报道务必讲求“科技性”和“相关性”,坚持为受众解读新闻,给出“密码”。“数字化生存”是说科技新闻传播要跟上传媒数字化步伐,革新文风,创新形式,加强策划,有声有色。科技新闻的特性决定了它比其他新闻更需要可受性,需要更强的可受性。因此,应当精研科技新闻的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之道,“硬化”与“软化”各得其所,切实消除科技报道老套、刻板、枯燥、生涩、乏味的弊端,真正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应当看到,科技新闻资源丰富,受众对象广大,需要对其传播之道展开更有效的研究,并应用到新闻实践中去。

报道科技新闻,必须兼懂新闻和科技。懂科技是说记者编辑不但要具备相应的科技知识,而且要知解科技内涵,通晓科学精神。兼懂是说要具备高度的科技新闻敏感,写出来的科技新闻见本色道行。事实证明,人才难得。亟需加强科技新闻人才队伍建设,高等院校和新闻单位要密切配合,群策群力。在这方面,应当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制度及其功能。

作者:彭菊华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丁玲娜 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研究生

邮编:41008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弱势 科技新闻 原因 传播 分析
上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在新媒体报道中应用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工业软件:如何把握中国制造的机会?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