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创建生态示范区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12 16:00:05 点击:

衢州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是绿色浙江的“绿肺”,钱塘江水系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关系全省近一半地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全市地域面积8841平方公里,人口246.7万。衢州所处的浙闽赣交界山地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确定的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也是浙江西部的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70.9%,是林业部确定的国家级林业示范基地之一,境内有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森林公园,3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物种有27种,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动植物有52种,是全国一、二级保护的生物多样性颁布中心之一。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要求,2002年初,衢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的目标,当年6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03年3月,衢州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市建设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相协调,强化生态理念,发挥生态优势,弘扬生态文化,打好生态品牌,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2006年经国家环保总局验收,全市(含三县二区一市)都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功实现全市“一片绿”,成为全省第一个地市级生态示范区,国家验收组认为“衢州市生态建设走在了浙江省的前列,为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作出了样板、创造了经验”。

以思想为先导,不断强化

生态发展理念

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对象,在促进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生态建设事关全局,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衢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从统一思想入手,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发动,使全市上下确立了生态发展理念。一是确立了生态环境竞争力理念。按照浙江省委提出的把衢州培养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衢州市委召开全委会专题研究部署特色竞争战略,立足生态优势,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经济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增强生态环境竞争力作为实施特色竞争,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工作之中。二是确定了生态资本理念。把保护生态资源,作为营造后发优势的长远之计,市委主要领导向全市提出了“高高举起生态旗,重重打响生态牌”的响亮口号,强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打造“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优势,作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开展资源与产业合作,深化“山海协作”工程的资本,扩大开放力度,推进借力发展,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能耗低的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三是确立了“绿色GDP”理念。根据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保护费用,列入经济发展成本,注重资源整合和配置,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质量,把绿色GDP列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内容,着力凸现GDP的“绿色效益”。

以规划为龙头,科学制订

创建目标体系

建设生态市是事关衢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推进、整体协调的系统工程。生态示范区是建设生态市的基础。为了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推进生态市建设,衢州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为指导,客观分析本市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坚持顺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原则,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梯度推进的目标模式,《衢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在省辖市中最早通过了国家和省有关专家论证。规划确立了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生态市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2006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2010年前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5年基本建成生态市,明确了整体协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五5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坚持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对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功能区划和重点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及各县(市、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还编制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城镇、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保护等子规划。增强了规划的指导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生态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工作目标责任化”的思路抓好落实。《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是全国首批通过的地级市规划,在全面实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目标的同时,制订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和规划。

以保护为前提,切实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是全面淘汰落后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以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对水泥、造纸、化工及钙产品等技术装备差、资源消耗大、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业进行限期整治。全市共淘汰技术落后的水泥机立窑生产线90条,新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6条,生产能力1500万吨,占水泥总生产能力的85.7%;全面淘汰土法造纸企业和200多个农户半机械家庭造纸土作坊,关闭1.24万个造纸竹料腌塘,新建规模以上高科技低污染的特种纸生产线20多条、企业11家,特种纸产量达7.55万吨,近占全国特种纸产量的1/10;关停“五小”企业528家,淘汰了工艺落后、装备简陋、污染严重的生产线96条。在县(市、区)交界断面建立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以及20多套重点环境监管企业在线监测装置,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20件,不断提升环境执法、环境监管能力。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清洁生产为抓手,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着力构建“企业清洁生产、园区循环配套、社会倡导节约”的环保新格局。编制并实施《衢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衢州市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意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实施了循环经济“5518”工程,即抓好5个重点领域、5项重点工作、100家清洁生产企业、8个工业园区的工业循环经济规划和整体改造。全市现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10家,利用废弃资源生产产值达15.5亿元。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要求,全市有2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清洁生产项目520个。三是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着力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畜牧业大市,始终把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作为重点来抓,编制并实施了《衢州市农村沼气建设规划》,采取“生态能源型”模式,通过林牧、渔牧、农牧结合和有机肥生产、化粪池和沼气池建设,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促进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毒化、资源化,大力推广“畜禽——沼气——作物”的生态种养殖模式,全市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70余家,建成户用沼气2万多个,容积30万米3,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率达到86.5%。累计投资1.58亿元,解决2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全市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8.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4%。累计投入7.22亿元,建成移民小区和移民点304个,帮助6万山区库区农民实现下山出库异地脱贫。全市更新造林20.9万亩,建成115万亩生态公益林,全市森林总蓄积量达1528万m3。全市绝大部分地区地表水达Ⅰ、Ⅱ类标准,市区是全省唯一饮用国家Ⅰ级水源的城市。

以生态为优势,大力培育

绿色特色产业

近几年,衢州既是浙江的生态屏障,又是浙江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矛盾。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把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营造后发优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或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培育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产业发展集约化”的思路,壮大提升特色产业,夯实生态建设的经济基础。一是做优做强特色工业产业。以制造业为主体,着力在节能降耗、做大规模、做优品牌、提高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风动机械、硅产业、新型干法水泥、电光源、高档特种纸、金属制品、输变电设备、消防器材、竹木加工、蜂制品等特色产业基地,主导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近80%。二是发展壮大绿色特色农业。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制订并实施《衢州市“345”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人无我有,打特色牌;人有我优,打绿色牌;人优我多,打规模牌”的原则,坚持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组织化运作、品牌化管理、区域化布局的思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全市已制定并实施了水果、茶叶、稻米、竹笋、蔬菜、食用菌、畜禽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质量等级和加工标准131项,主要农产品都做到按标生产、按标管理、按标经营。全市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90%。全市已建成各级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10个,总面积达120万亩,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72个、有机食品21个、绿色食品14个,全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达100多万亩,享有18个中国特色之乡的美誉。开化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开化、江山、龙游个县(市)进入全省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行列。三是致力发展生态特色旅游业。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制订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构筑“一城三带五块”旅游发展规划体系。“一城”就是以山水园林城市——衢州中心城市作为“省边际旅游中心”之核;“三带”就是江河绿谷风景带、古道山水风情带、衢江橘乡风光带;“五块”就是以烂柯山为中心的度假旅游板块、以“世界第九大奇迹”——龙游石窟为中心的运动休闲旅游板块、以“钱江源头”为中心的生态休闲旅游板块、以常山“金钉子”为中心的地质探秘旅游板块、以江郎山为中心的古道探险旅游板块。同时发挥地处4省边际及周边武夷山、黄山、三清山、龙虎山、千岛湖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观光4省、休闲衢州”的品牌,把衢州建成4省边际生态旅游集散中心,使衢州成为华东闻名的都市休闲旅游重地。同时,发挥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优势,由点到面,推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全市已有农家乐经营户500多家。生态旅游业成为衢州经济新的增长点,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50万人次,总收入36亿元。

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

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工程,必须坚定目标不动摇、持之以恒不松劲,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政策导向机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立足市情,出台《关于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方投资。对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项目给予贴息贷款和财政补助;对获得国家、省、市绿色食品证书、绿色单位称号,推行清洁生产、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补助,对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对环境治理硬件设施建设给予贷款贴息。近四年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二是决策咨询机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从源头抓起,在全省率先实行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扩大公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开展工业项目论证,把好项目审核关。对新上工业项目实行区域环评、产业环评、决策咨询,加强对项目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投资强度、单位产出等方面的评估审核,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项目。三是市场化投入机制。推行市场化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运作方式;把环境作为一种资源、资产、资本来经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体系,推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化和市场化运营,鼓励私人资本以投资、参股、承包、托管等形式参与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和管理,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投入机制。四是岗位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五是考核奖惩机制。倡导正确的政绩观、生态观,积极探索,建立了绿色GDP考核体系,把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等生态建设指标,列入各级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与干部的选拔使用和奖金相挂构。

以典型为导向,努力发挥

示范带动作用

生态示范点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础。衢州市以创建活动为载体,树好典型,以生态项目为抓手,抓好落实,以污染治理为突破口,改善环境。坚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大亮点,抓好“六个一批”创建典型,即建设一批生态示范乡(镇)村,培育一批绿色企业,打响一批绿色品牌,营造一批绿色社区、学校,实施一批生态建设项目,治理一批污染源。近四年来,通过宣传发动、自主申报、严格考核、表彰奖励,全市建成省市级示范乡镇69个、市生态示范村125个;有74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并获得省级“绿色企业”称号;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7个、省级绿色农产品63个,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32个、通过国家有机、绿色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13个;建成90个省级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家庭;共形成生态建设项目7大类277个,总投入251.8亿元,其中3个有机食品基地列入全省生态示范项目;建成省级“保护母亲河号”和“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45个。

创建生态示范区,推动了衢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建设为全省多作贡献、平安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近四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增幅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1%,比全省高2.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率年均增长10.5%。全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Ⅱ级以上,出境水质达标率100%。全市进入平安大市行列。生态市建设任重而道远。当前,衢州市在总结创建生态示范区经验的基础上,正向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目标迈进。

(作者系衢州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

推荐访问:示范区 科学发展观 牢固 确立 生态
上一篇:石漠化防治:西南喀斯特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下一篇:充分发挥新型农民主体作用的运行机制研究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