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多文化及高信息环境下的儿童认知发展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10 09:25:04 点击:

【摘要】多文化和高信息环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迄今的理论成果分别对此进行了探讨,尤以生态系统理论及动力系统论对此做出的贡献为大。文章旨在解释两种理论在面对信息负荷和多文化背景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儿童;认知;发展;生态系统论;动力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4-0089-02

一、理论综述

生态系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尤芮.布鲁芬布瑞那(Urie Brenfenbrenner)提出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情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解释。生态系统理论观(Ecological system theory)把儿童认知发展视为周围多层次环境关系的复杂系统。此理论认为儿童生物倾向和环境因素都是塑造儿童认知发展的力量,而生态系统理论所面临的环境有别于其他理论对环境的解释,该理论认为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面:

图中所说的微观系统(microsystem),指的是儿童在即时环境中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布鲁芬布瑞纳强调这一层次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所有关系都是双向的(bidirectional)。换句话说,成人影响着儿童的反应,但儿童决定性的生物和社会的特征——其生理属性、人格核心能力也影响着成人的行为。如一个友好、有礼貌的孩子很可能引起父母积极、耐心的反应,而一个令人不放心的小孩这更容易受到约束和惩罚(Danforth,Barkley,&Stokes,1990)中间系统(mesosystem)包括微观系统的联系。例如一个孩子学业进步不仅仅依靠在班级中的活动,它也是父母参与学校生活以及学习生活渗透入家庭的结果。外在系统(exosystem)是指不包括儿童在内的即时环境中影响他们经历的社会环境。如父母的工作场所、社区的健康福利服务中心等。外在系统的支持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如父母的社会关系网——朋友和大家庭成员,他们可以给出各种生活建议提供陪伴甚至是精神上的建议。研究表明,外在系统活动的崩溃会产生消极作用以及家庭与社会的隔绝。宏观系统(macrosystem)它包括价值观、法律、习俗和特定文化来源。宏观系统给予儿童需要的优先权影响着他们在低层次环境中得到的支持。

根据布鲁芬布瑞那的观点,儿童认知发展是以上五个环境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理论还指出:环境并非是按固定方式始终如一地影响着儿童的静态的力量,相反,它是动态的、时时变化的,诸如弟妹诞生、入学搬家、父母离异等重要事件,导致了影响发展的新情况,改变了儿童和环境之间现存的关系。

动态系统理论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新的研究方向,重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在试图解释差异性方面有所作为。根据该观点,儿童的头脑、身体、生理和社会世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integrated system),这个系统是动态的(dynamic)或恒常运动的,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造成儿童认知发展的变化,而认知的变化又会影响社会环境乃至自然环境甚至世界的变化。结合布鲁芬布瑞那的生态系统理论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与环境与社会与人之间的互动其实就是一种教育,是一种环境和人的交互作用,在这个交互作用过程中当外部环境互相不矛盾(自然,事物,人),那么人的认知发展是正性积极的,反之亦然。

二、电子时代儿童认知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是信息的超大容量;二是多种文化相互渗透中的矛盾对立环境的窘境。这里所说的窘境实际上就是卢梭所说的教育不一致。也即鲁芬布瑞那的生态理论提及的儿童所处的各种环境相互之间的不统一或不协调甚至互为矛盾,而这种矛盾往往会对儿童认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这是困惑心理学界尤其是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两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皮亚杰用同化——顺化观能解释当一个幼儿把小木片放进水里当船的现象。他说幼儿以特定的方式同化和顺化客体,这种方式如实的反映了他的认知水平,但却无法解释儿童面临超大容量信息环境下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尽管凯斯的研究发现“儿童有处理越来越多信息的能力”,但他也发现“当任务所需要的潜在认知技能和心理容量要求相同时,表现出跨领域的普遍性。当任务在这两个方面之一或两方面均不相同时,则表现出领域特殊性。因此超信息量可能引起系统超负荷,即所施与系统加工要求超过了系统的加工容量,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我们能够马上看到的结果是:大脑疲劳,除此之外,我们假设隐性的可能结果为:(1)在超信息环境下会导致儿童认知发展消极被动,即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弱化,好奇心与想象被来不及处理的信息覆盖。(2)超信息环境导致儿童参与社会学习的热情降低,重度卷入信息社会,认知呈现复制、顺从,缺乏创造力。

我们把拉扎斯菲尔德在以上描绘的成人社会嵌套在儿童认知过程中,会看出:成人社会中的人们观看、阅读各种大众媒介的行为正如儿童今天面临的电视、因特网、各种未经严格审批和验证的儿童电影、卡通、及书籍。如众所周知的(下转第93页)(上接第89页)《奥特曼》、《蜡笔小新》……孩子们在这样那样的信息洪流中似乎懂得比机械时代的儿童更多,但其实这种信息环境究竟对认知成长阶段的儿童来讲意味着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尚待更多的研究去证实。本研究认为,信息拥堵使他们来不及也不知道该选择什么和不该选择什么,就好像去商场购物的女士,越是可选对象多就越难于做出选择一样,而家长和其他教育者也还来不及审验这些信息是否有益于认知发展及情绪发展时,儿童已然加工和编码了大部分信息。这些信息有些甚至是会导致儿童对社会、人生、自然界的错误认知,这些错误认知导致的行为往往又会引起微观系统成员如父母、中间系统成员如老师的不满,这些不满带来的语言或非语言的表达又使得儿童更为困惑,从而给儿童个体造成负性的认知经历,以及负性情绪体验。从而出现卢梭所说的教育的不一致后果。不仅如此,在儿童面临多种信息的情况下,还要面临一项更为严峻的认知任务:对多元文化信息的认知取舍。

有研究者曾试图解释不同文化背景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他们选取了生活在非洲博茨瓦纳沙漠地区的坤族婴儿为对象,有着亲密社会联系和极少财产的文化中,财务理所当然的大家共有,而不是个人所有,这个观点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她)在6个月和12个月大时,祖母开始教他们将珠子递给亲属,培养他们对交换东西的重要性的认识,儿童的第一句话通常包括I(“来,拿这个”)和na(“把它给我”)。在坤族社会里,当婴儿把一个东西递给另一个人时,成人社会比任何时候都热情百倍,兴致勃勃地加以鼓励。由此,坤族儿童形成了与他人往来的文化观。相比而言,生活在超信息环境下的儿童接受的信息比坤族社会儿童要丰富的多,而处于两难境地的时候也更多。他们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价值观和信念体系受到严重干扰,什么值得接受,什么应该摒弃,似乎没有比较明显的界限。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文化观是相互冲突的,有些甚至是对立的,这种信息的不一致和对立致使儿童认知选择无所适从。面对这种多种文化信息环境,儿童的认知取舍标准由谁来定,也许在家庭这个微观系统中父母亲的价值输入到中间环境就遇到了麻烦,来自这个系统的另一文化背景的邻居或同伴对来自微观系统的价值观文化观发生碰撞,其次,儿童在接受电子媒介信息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受其营造的零散化和碎片化所影响。从而造成儿童的价值观混乱和个人中心化。儿童在信念形成过程中该吸收什么舍弃什么,成了留给儿童的一道永远无法解释的通认知难题,同时也加重了儿童的认知负荷。

成人社会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电影、电视、杂志、网络等)不加谨慎选择的呈示给儿童世界,使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面临选择和加工的极大的挑战,究竟是福兮?祸兮?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一个严肃问题,更多的实证性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展开,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浅层的探讨。

参考文献

[1]J.H.福拉维尔,P.H.米勒.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美)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卢梭著.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简介:郭力华(1966-),女,甘肃人,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心理咨询室主任,副教授,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咨询治疗理论和方法。

推荐访问:认知 儿童 环境 关注 发展
上一篇:生态视角理论
下一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环境优化探析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