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探讨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10 09:15:04 点击:

摘 要: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基本观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要遵循主体性、协调性、活力性、目的性、冲突进化等原则,以公开、公平、公正、效率作为核心理念,形成资助起点、有效资助过程及资助终点各系统层相互衔接、完善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复杂适应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5-0096-02

学生资助体系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是在现有的办学资源和条件下,为解决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系列政府、社会、企业、行业、学校资助模式和管理方式体系。本文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资助体系进行重构。

一、复杂适应系统的内涵及思想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由遗传算法之父和复杂性科学的先驱者之一约翰?霍兰于 1994年正式提出的,是研究构成系统在众多组分(子系统)之间及其与整体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下,系统演化产整体涌现性(特性、特征、行为与功能)的机理和一般规律的科学,其核心思想是“应性造就复杂性”。他认为系统中的成员(即主体)称为在持续不断的状态下与环境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学 习”或“积累经验”,并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在系统演化、发展过程中,主体能够通过学习改进自己的行为 ,并且相互协调 、相互适应 、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系统。

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具有复杂适应系统性理论特质

学生资助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复杂性起源于系统内部 ,是系统内部不同层次要素之间的适应性促成并发展了复杂性。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中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颇具方法论意义,基于此构建的高校的长效学生资助体系,将广泛适用于高职学校和中等职业。

1. 学生资助政策的设计由政府和高校主导。“主体”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它将系统中具有适应能力的个体称为“主体”,认为主体是主动的、活的实体,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强调个体具有自己的目标、内部结构和生存动力。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是以政府和高校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新时期学生资助体系本身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为切实保障弱势阶层子女的根本利益,实现教育公平,尊重贫困生的主体性,需要资助管理者不断地参与资助实践,加强研究和改进创新,从而对其经济困难程度进行度量,从而筛选出经济最困难的学生成为资助工作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2. 学生资助体系强调资助的有效性,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是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干效应,即结构效应、组织效应。它是系统的构成部分按照系统的内在结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而激发出来的,不同的结构方式,即组分之间不同的相互激发、相互制约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整体涌现性,由相互作用带来的增值,会产生1+1>2的效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体系的构建中以“奖、贷、助、补、减、免”的多元资助方式为基础,强调资助的有效性,合理配置资助资源,加强系统各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种资助方式的作用,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使教育环境与资助资金有限的条件下,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上述政策获得最大化资助。

3. 学生资助体系构建要充分体现活力原则。学生资助体系应该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承认资助的层次性,把资助工作保持在具有层次性的复杂阶段,使得资助体系资源层次化。在资助体系中,类型的多样和层次的多级难以整合, 职业院校在资助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过分僵化的教条会导致资助体系难以成功运行,要在复杂适应系统性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分配资助资源,灵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比,注重资助体系的层次性,要在接受和适应贫困生个体的不断改变中实现合理科学的资助,充分体现活力原则,保持资助体系运转的永恒生命力 。

4. 学生资助体系以追求有序稳定结构为目标。复杂适应系统性理论认为,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目的性。学生资助体系构建中,要本着公平、效率、和谐的资助理念,围绕资助目的开展资助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在实际资助工作中往往存在资助工作缺乏目的意识,在总体格局上呈现出无序状态,影响资助体系的顺利运转。所以,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目的性原则,在资助实践中以资助贫困生为目的,一切政策和措施都应服从于、服务于资助目标的要求,一切资助活动都应围绕资助目标,确保每一位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5. 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冲突进化的过程。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系统进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不断选择又不断化解冲突的过程。冲突是进化的前提,进化是冲突的结果。同理,学生资助体系的合理构建和运行也是在各种资源冲突中理性选择的结果。在学生资助体系构建过程中,政府追求社会公平,银行追寻商业利润,高职院校追求学费的落实和学生就学从而导致了由于制度设计滞后,政策文本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冲突;资助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与银行提供的资助资源不足,资助供求存在矛盾冲突;由于制度层面的原因,资助机构的各参与方存在利益冲突。因此,要正视资助过程中冲突的存在,要在有效资助的前提下,通过创设各种不同的资助渠道和方式,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三、复杂适应系统对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认同路径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复杂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依存,从而形成了嵌套的层次结构。各层次子系统相互交流,冲突,在上一层次、整体层次上涌现出新的结构、现象和更复杂的行为,从而导致系统层次的出现。高职院校学生新资助体系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复杂系统,该系统分为三层,最底层是资助起点、中间层是有效资助过程、顶层是资助终点。

1. 资助起点认同。根据复杂适应系统主体性原则的要求,科学的、完善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首先必须做好贫困生的鉴定工作,使贫困生能够享受均等的资助机会。贫困生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了解到国家对贫困生顺利入学开展的一系列资助措施,进入高职院校贫困生判定系统接受检验。高校贫困生判定系统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它由家庭调查判定要素系统和学校辅助判定要素系统构成,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循环系统。在校生进入判定体系接受家庭调查判定和学校辅助评判认定,根据判定标准对贫困学生查行综合评定排序,高校检测评价输 出判定结果,并及时反馈给目标层接收入户调查再次检验,由此循环往复构成了贫困生判定系统的动态循环。在该系统中,做好做鉴定工作是实现资助起点公平的先决条件。在具体操作中要严格鉴定程序,建立客观合理、公平公正、易操作、有效果的鉴定体系,要针对贫困生的具体情况,设立不同的资助标准,贫困生的申请、评议、公示、调查反馈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和监控,杜绝主观操作和人为因素,从根本上保证贫困生鉴定的准确性,不断提高认定方式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2. 资助过程认同。实证研究显示,在贫困生入学阶段,绿色通道及助学贷款能有效的起到助学的目的,贫困生在读过程中,奖学金和“三助”能暂时缓解贫困。资助系统中对贫困生的资助与配套资源相辅相承,各系统结构之间积极主动的相互适应、相互冲突进化。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由适应性造就了贫困生有效资助的复杂性和不同层次的嵌套结构,这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既要有硬性指标量化界定,又要有以人为本、多管齐下,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有目的的、严格的考核制度。有效资助过程是学生资助体系模型的中间层,它由四层系统构成,是突出资助体系的整体涌现性及活力性的实施层。从贫困生认定系统进入有效资助体系执行系统,通过建立贫困生资助包和完善配套资助资源来实施整个有效资助过程,从而不仅使贫困生得到经济上的资助,使他们享有同等的机会和非贫困者都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使家庭经济困的学生在身心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资助目标的认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理想化模型的落脚点在于坚持教育公平,提倡有效率的资助资源合理配置,保障教育的和谐统一。有了结果的公平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因而整个资助体系要明确教育公平的这一终极目的。整个资助体系从资助起点、资助过程到资助结果自下而上最后回复到资助核心理念层,各个底层个体通过相互问的交互、交流,在上一层次和整体层次上涌现出新的内部结构、现象和更复杂的行为,通过系统的组成个体积极与社会环境以及其他系统个体间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不断地冲突融合,形成内部的适应性。从而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和运行机制,有效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与地方区域经济结构升级转型,充分发挥学生资助政策的“助困育人”功能。

高校资助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观视域下探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认真践行高等教育“人人成才”理念,不断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扎实做到资助起点的公平、资助过程公平和资助结果公平,使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学,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对于家庭、学校和建设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远望,黄蓓佳. 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比较与构想[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09).

[2] 从达·芬奇职教项目看我国中等职教学生资助政策[J].职教论坛, 2011(07).

[3] 姜旭萍,朱永忠.贫困地区高职高专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

推荐访问:视域 资助 探讨 政策 高职院校
上一篇:家庭系统理论视角下失独家庭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下一篇:云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