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瑾:新闻不仅仅是突发事件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09 19:45:05 点击:

主任徐佑珠常常谈起王子瑾,说她是性格爽直、透亮的人,是用良心做摄影的人。30年前,徐佑珠作为摄影部一名普通的文教编辑,曾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

我比较地熟悉了王子瑾同志是在打倒“四人帮”以后。去年,她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后来又被评为分社的先进工作者,我着实替她高兴。这使我联想起话剧《报春花》里的女主角白洁。如果不是打倒“四人帮”,几乎被列入另册的王子瑾同志怎么会有今天!

我想要进一步了解她,是在看到《摄影业务情况交流》(第二期)上公布的1979年来稿采用情况以后。那上边记载着王子瑾的发稿数字是“128”,超过定额30%,在国内分社一百多名摄影记者中名列第二。数字不是考核记者工作的唯一依据,但这数字出现在王子瑾的名下,我脑子里却不由得浮现出一连串的小“镜头”:

一位身高一米五的瘦弱“老太”背着十几斤重的器材,来去匆匆,有时早饭不得不在路上边走边吃,或者干脆把馒头塞进提包,等饿了再吃。

入夜,女儿在妈妈办公室里早已把作业做完,小朋友都已随大人回家了,可是她的妈妈还在忙着白天的稿子。等啊等啊,困得伏在桌上睡着了。孩子的爸爸远在贵州,王子瑾一身挑着业务和家务两副担子……

想到这些,眼前的数字仿佛变作一朵朵美丽而有活力的鲜花,促使我去深入了解王子瑾是怎样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它们的。我把这个意思告诉了她,不料她竟采取了不合作态度,一个劲儿地摇着手说:“不行,不行,不要写我。”随后又不安地把手夹在两腿中间,头垂得低低的,一言不发。

多亏其他同志的帮助,才知道一些发稿数字以外的事。

同志们说,上海科技、文教界知名人士多,典型单位多,科研成果多,报道题材自然也多。王子瑾一个人要把住这许多关口,做到不遗漏重大新闻,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勤奋精神,是很难胜任的。从1976年10月王子瑾恢复工作以来,她的工作日程表总排得满满的。晚上还要用于采访文艺演出或外事新闻,不少星期日变成了星期七。对她来说,一般的头痛脑热不算病,即使医生要给她开病假条,她也会说:“不用了,我反正没有时间休息。”有一次,为了拍摄会场全景,她登上只有一尺多宽的高台,台上再又放一张板凳,三脚架升到了相应的高度。突然,一个不小心,她连人带机器摔了下来,同志们都为她捏把汗。可是王子瑾却完全不顾伤痛,又迅即爬到原来的位置上。

打倒“四人帮”后,科教文界拨乱反正的任务尤其繁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为了真实反映深受“四人帮”迫害的老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心声,王子瑾广交知识分子朋友,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谈,同他们悲欢与共,镜头里也融进了她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一个摄影匠的冷漠记录。

第四次文代会期间,王子瑾去采访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他俩一见如故。王子瑾给他拍照片,老画家帮她出点子。原来,王子瑾和张乐平曾经在干校的老弱病残班里共过患难,可算是老校友了。王子瑾与巴金、苏步青的友谊从六十年代开始,已经持续了二十年。巴金把自己的著作成捆地送给她;苏步青甚至这样关照自己的助手:“如果王子瑾找我,任何时候不要挡驾。”

从报道陈中伟做断手再植手术成功的时候起,十多年来,她一直是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常客。她被大夫们的成就所鼓舞,大夫们对她的工作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能及时地、无保留地向她提供新情况。正因为有这种支持,王子瑾连续报道了断肢、断指再植和游离肌肉、腓骨移植等一系列新成果,直到去年又报道了于仲嘉大夫再造右手成功。

有一次她去采访上海科协主席王应睐,听说他有个科研项目因少一种必需的原料不能完成。她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请文字记者一起为之呼吁,使王应睐深为感动。在她看来,交朋友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既然是朋友,就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记者不能当伸手派。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谈何互相信任!

王子瑾非常注意和社内同志以及兄弟单位团结协作,把方便让给别人。兄弟单位的摄影记者都乐意和王子瑾合作,连所谓“独家新闻”也主动给她通风报信。

她工作勤奋,成绩突出,但她给人的印象却始终是平平常常。和她熟悉了,才能感觉这位不声不响的“老太”,心里却是一团火。

王子瑾生在旧社会,但她是在党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参加革命后,她参过军,随后才开始了摄影记者的生涯。就在她一心一意为党工作的时候,那场政治风暴却给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只因为她早已去世的父亲有一般历史问题,一夜之间她便成了“怀着刻骨仇恨混进革命队伍”的“资产阶级女干将”。她那些宣传17年来党的文教事业成就的许多好照片,也都成了“罪证”。并因此作为一面“黑旗”,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

云遮雾罩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当上海人民欢庆粉碎“四人帮”胜利的锣鼓声传进分社院子的时候,她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不等给她分配任务,便背起相机,径直跑到南京路,融进了狂欢的人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把她的心照得透亮,她感到天也高了,地也宽了,道路更广阔了。她恨不得把一天当作两天用。她说:“趁着还能跑得动,要拼全力作最后冲刺。”

采访手记

翻阅上海分社女摄影记者王子瑾留在中国照片档案馆中的几千幅图片,我发现她拍摄的教育家、科学家、医学家、艺术家多达百余人,而且个个有名有姓,其中一些人物她更是持续采访了二三十年。

摄影界一个错误的认知是:只有记录重大题材的摄影记者才能拔尖,摄影者需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有意义的报道。但实际上,值得记录的人和他们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就看摄影师有没有眼光看到它们。最平常的东西也许最有价值,深度关注社会并不意味着你总站在新闻的最前沿。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王子瑾到了上海分社被分配搞文教报道,在阅读了大量资料后,她把那些非“红光亮”、“高大全”的人群当成自己的拍摄主题,而且坚持了三十年:“我明确了自己工作的目标:我的摄影必须要关注人,国宝级人物要关注,默默无闻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要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也要关注,而且要一直关注。”直至今天,王子瑾还在强调,和被采访者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新闻、在新闻背后继续发现新闻,这都是记者的基本功。

摄影是记录更是记忆。王子瑾的照片饱含记忆。读她的照片,能感受到她是因为热爱而去拍,而不是不得不拍;她拍那些真正吸引她的事物,而不仅仅是领导分配的任务;她为历史工作,而不仅仅把自己当成摄影师。

一年来,“新华典藏”工程进行当中,我们一直在寻找那些画面朴实、有足够的历史痕迹、甚至解读了一段历史的照片,我们还寻找深入拍摄一个地区、一个人群、一个主题的摄影者。王子瑾成为入选图片最多的摄影者之一。

位于衡山路的新华社上海分社宿舍区闹中取静,王子瑾的寓所家具陈列简单却一尘不染。79岁的王子瑾热爱古典音乐,她说她最喜欢的是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她家放音乐的音响,很简单,但是音色很好,家中只要有人,音乐声不断。

陈小波

2010年12月16日

推荐访问:仅是 突发事件 王子 新闻
上一篇:内蒙古立法保障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
下一篇:我国社科类社团生存发展问题探析:资源、依赖与控制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