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反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09 13:25:03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就业反馈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指导基础。文章以系统科学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从基本信息反馈环路、市场信息反馈环路和目标信息反馈环路三方面构建大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并根据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和基于就业反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就业反馈;大学生;就业能力

当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不少大学生却未能实现满意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就业反馈在缩短两者差距,搭建就业平台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了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从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高校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既是大学获取外部社会对大学反馈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适应市场变化,让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保障。

一、就业反馈机制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辩证关系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构成要素

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诸多划分,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包括学习能力、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应聘能力;还有学者认为五个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一是就业动机和良好的个人素质;-是人际关系技巧;三是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四是科学的工作方法;五是敏锐的广阔视野。这些说法都有其道理,但是依然不能区分出就业基本能力和最终能获得较好工作的优势能力,因此,本文采用了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划分,以凸现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层次。

1.基本能力。基本能力是指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社交能力。表达能力要求大学生能用完整且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表述自我认知,这有助于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得到考官青睐。沟通及社交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大学生在将来的就业环境中更好地调动各方面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适应就业环境的能力,主要包括操作能力、职业形象及专业素养。操作能力也是一种实践能力,是对课堂理论更深入地感悟。良好的职业形象及专业素养体现了人学生对该职业的认知和尊重,也体现了对周围工作群体和环境的融人。

3.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大学生开发潜能的能力,主要包括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是大学生未来职场提升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挖掘,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才能激发自身潜能,推陈出新。

(二)就业反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

就业反馈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基础,能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更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能促进就业信息流通渠道畅通,减少就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负面影响,从源头疏导就业,让在校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实现“无缝对接”,使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市场接轨,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

1.就业基本信息反馈能推动大学生基本能力的提升。近三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727万,加上每年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通过就业基本信息反馈,高校总结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各类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市场所需人才的基本能力,从而加强对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校大学生也可以从就业基本信息反馈中得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端正自身的就业观,努力学习为人处事之道,树立敬业奉献精神、职业责任感、诚实守信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

2.就业市场信息反馈能推动大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已转向市场主导,但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尚难适应这个变化,专业课程设置固守着自身传统的规律,缺乏对用人市场的科学预测和权衡。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未能直接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出发,致使专业设置不尽合理,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轻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就业市场信息反馈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高校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让学生尽早接触市场,尽早接触用人单位。利用毕业设计、生产实习、教育见习、社会实践的机会,高校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到基层参加岗位实训活动,使学生在接触用人单位、了解市场的过程中,巩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3.就业目标信息反馈能推动大学生可持续能力的提升。大学生要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重点提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保持对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的清晰认知。就业目标信息反馈能够准确、及时地将外部环境及其变化反馈给大学生,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就业目标信息反馈,调整自身的学习方向,弥补自身的薄弱能力,为职业生涯的前进续航做好准备工作。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就业反馈机制的整合作用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就业反馈机制系统化。我们从就业反馈中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往往都是突显出基本能力,例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学习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是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而并没有从横向具体细化各专业或职业之问需要哪些专业的就业能力,从而造成就业反馈机制较为零散、不成系统,与当今国家鼓励发展专业性人才的要求背道而驰。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学校的专业教育或者在工作后的磨练提升均体现其专业性,如管理类的领导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较为突出,而理工类的动手能力和电子信息能力较为突出。这就说明,从不同专业的横向比较中,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均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就业反馈中我们要把这些特点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这样我们的就业反馈就会呈现出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就业能力的需要。在系统化的就业反馈机制下,大学生通过横向专业比较就能够更加清楚快捷地了解自己专业或未来职业需要提升的技能以便更好地做准备。

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就业反馈机制精确化。目前就业反馈机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反馈渠道不通畅,往往仅是通过高校向大学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反馈,但是这种方式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主观上毕业生的草率填写导致反馈信息偏差和客观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迟迟不能填写导致反馈信息滞后,都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造成严重的错误引导。而我们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就能够改善这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时间的纵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跟踪调查能够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情况并且做出一个实时的记录克服反馈信息的偏差。同时,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要求会因时而变,因此,他们相应的就业能力也会不断调整。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种批判性的提升,并不是所有能力都需要提升,有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不能与时俱进的可以稍微搁下,这样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通过纵向时间的比较就会更加明白哪些能力更适合现在人才市场的需要,从而更新就业反馈信息,克服就业反馈机制的信息滞后,为大学生进行更好的就业能力指导。

从就业反馈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知道就业反馈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是处在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如图l所示):就业反馈机制能促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又能促进就业反馈机制系统化、精确化,进而再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周而复始,不断螺旋式良性循环。从中也可以看出就业反馈机制是这个循环中的核心之一,只有就业反馈机制得到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才得以提升,才能帮助大学生从自身角度提高就业机会,实现就业。

二、就业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

系统科学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就业反馈机制的构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系统科学理论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它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反馈原理是其中三大基本原理之一,是指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以系统科学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大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包括三层反馈环路,即基本信息反馈环路、市场信息反馈环路和目标信息反馈环路。

(一)就业基本信息反馈环路

大学生就业基本信息反馈环路包括五个主体和六个小环路,五个主体当中大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属于微观主体,市场和政府属于宏观主体,(如图2所示)。

1.大学生——高校反馈环路。广义大学生群体既包括在校大学生,也包括往届毕业生。在校大学生(主要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构建大学生就业反馈机制的重要信息基础,高校通过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和跟踪记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录入就业管理数据库,以更好地分析和指导大学生就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体验是完善就业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校友会、新媒体等平台收集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汇总信息传递给在校大学生,并结合当下就业市场适时修改教学培养方案。

2.大学生——市场反馈环路。大学生的直接就业环境是市场,但市场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与大学生自身认知存在偏差,大学生通过多渠道匹配自身与市场信息,寻求适合自身职位的过程,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反馈,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反馈当下大学生的需求数量与质量的体现。

3.高校——用人单位反馈环路。高校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既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敏感度,也促进了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该环路通过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反馈了当下用人单位所需的大学生类型,深入了解了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现状与发展空间,为进一步评估和改进自身教学质量和培养计划提供有效参考。

4.高校——市场反馈环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向市场,以实现教育的价值。高校在对市场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后,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市场通过对大学生劳动力的取合进一步反馈就业现状与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认可度,两者的动态互动实现了就业信息的对称及大学生人力资源供需的平衡。

5.用人单位——市场反馈环路。用人单位是市场上的主要劳动力需求者,市场为用人单位汇总大学生的供给情况,用人单位在对其进行筛选后,反馈给市场自身所需的劳动力,以实现对市场内大学生劳动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6.政府——市场反馈环路。政府作为所有环路中最大的宏观主体,在预测人才需求、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市场主要起到补充和监督的作用,市场依据自身规律对大学生进行分配,反馈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更好地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就业市场信息反馈环路

市场信息反馈环路是在市场导向型的就业环境中,以大学生、高校、用人单位和市场为主体进行(如图3所示)。大学生通过提升自身实力,整合各渠道反馈信息来适应当下就业市场。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及各群体的就业反馈,制定和改善相关教学方案和培养计划,为市场输送针对性更强的大学生。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进行筛选的过程中,挖掘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的优劣,并反馈给市场,进一步整合人才市场。市场在反馈大学生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同时,遵循自身规律,对资源进行分配,促进大学生合理就业。

(三)就业目标信息反馈环路

目标信息反馈环路是指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如图4所示。

第一个环路是指外部环境与毕业大学生之间的反馈。该环路通过政府颁布的政策、市场需求的结构以及招聘单位用人体验和高校信息更新对毕业大学生产生影响。

第二个环路是指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教育过程的反馈。高校大学生通过接触当下就业环境,增强自身忧患意识,反映在主动学习专业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第三个环路是指外部环境对高考志愿决策的影响。就业率如今已越来越成为择校的重要条件,学生报高考志愿时在选择既适合自己,又适合未来市场就业的专业和学校的过程体现了就业环境的反馈和影响。

三、基于就业反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2014年2月至3月,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陆续公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而从2014年起,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编制和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将就业质量情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完善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由此可见,从国家层面要求高校对毕业生就业信息形成公开的反馈制度,以就业反馈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获得了政策的支持。

(一)从高校整体维度,根据就业基本信息反馈提升大学生基本能力

作为就业工作的供给方,高校要为用人单位这一需求方提供相匹配的人才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根据就业基本信息反馈,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招生处和教务处应协同研究、解决,尽快提高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匹配性。同时,根据就业基本信息反馈,调整不同专业的招生规模,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提高就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从社会客体维度,根据就业市场信息反馈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

市场是整个就业反馈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就业反馈系统的和谐发展起到了调节作用。就业市场信息反馈能够强化市场导向功能,这就要求大学生要顺应市场需求,发挥专业优势,扩大就业渠道,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锻炼,为成功就业奠定基础。

(三)从学生主体维度,根据就业目标信息反馈提升大学生可持续能力

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应主动出击,根据就业目标信息反馈,分析自身各方面条件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匹配程度,保持自我增值,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和多元化的综合型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未来工作岗位上作出应有的奉献和不凡的成绩。

大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根据市场、社会和用人单位等各方反馈的信息,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应及时调整规划,加强对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最终,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也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王丛漫,王丽辉.以信息为导向建立大学生就业反馈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1-94.

[2] 柯羽,刘晓凤.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17-119.

[3] 江侠.高校大学生就业体系评估反馈机制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 203-204.

[4] 陈明霞,建立就业状况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常态反馈机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 101-104.

[5] 金宏伟.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与社会需求的差异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 98-100.

[6]康廷虎,王耀,基于国际视野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建构与培养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5,(1): 234-238.

推荐访问:大学生就业 反馈 提升 能力 就业
上一篇:文化学科群创建研究
下一篇:透视当前中小学的合作学习:异化与超越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