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变、实质与应对:当代中国四大社会思潮研究若干问题评析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05 15:15:04 点击:

[摘 要] 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的观念表达。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无疑是当代中国最活跃、论争最激烈的四大社会思潮,也是当前我国理论界需要着力批判的主要社会思潮。文章梳理了关于社会思潮概念界定的相关研究,对四大思潮的流变、实质等问题进行了评析,提出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金项目] 四川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研究会课题《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SCSZ2015119)

[作者简介] 唐 辉(1975—),男,四川安岳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宣传部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

[中图分类号] C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98X(2016)06-0005-06 [收稿日期] 2016-03-08

近年来,社会思潮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何定义社会思潮?当代中国有哪些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该如何应对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就相关理论作了梳理,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四大社会思潮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进行了评析,以便于在学术论争和意识形态喧嚣中揭示其本质,也有利于更好地在实践中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发展。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与特征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

最早提出“思潮”一词的是梁启超先生,只不过他是用“时代思潮”而不是“社会思潮”,梁先生所言“时代思潮”,即有时代产物之意,为“心理之感召,时代之要求”。[1](P1)按照《辞海》的解释,“思潮”是:1.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和阶层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2.涌现出来的思想情感。[2](P3324)可见,从起源上讲,“社会思潮”就是指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反映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们的“利益和要求”的思想观念。

自20世纪80年代王锐生把“社会思潮”的本质界定为“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以思想观点和情绪等形式在社会一部分人的意识之中的反映”[3](P31)以来,我国学者对于社会思潮的内涵研究不断深入,表述也更为丰富和深刻。趙智奎等人认为,社会思潮代表着某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要求,是这个阶级或阶层意识形态的反映,它们在较长时期内得到广泛传播,是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的某种社会意识、思想观念所形成的思想趋势、潮流。[4]佘双好认为,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又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5](P18)齐冰等人则认为,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产生较大影响的某种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是一种思想趋势和思想潮流。[6](P73)

这些定义虽然在遣词造句上有所不同,但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关于“社会思潮”的基本要素:1.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与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表达相联系;2.以一定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与某种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相联系;3.以一定的社会心理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当代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

当代中国,各种思想体系激荡和碰撞,是社会思潮最为活跃的时期。中央党校赵曜在文章中指出,当代我国社会思潮主要呈现5个特征:1.正确思潮和错误思潮的同时并存;2.潮来潮去的相互变动;3.国外思潮向国内思潮的不断转化;4.沉渣泛起的反复出现;5.思想侵蚀的潜移默化。赵曜的这篇文章虽然发表于2002年,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比如,他提出“文革”期间,出现了极“左”思潮。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又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7](P36)因此,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显现出潮来潮退、潮起潮落的现象。

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种思想观念,但并不是所有的思想观念都能成为社会思潮,它必须以一定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为基础,具备相应的理论特征。佘双好较为全面地概括了社会思潮的特征:理论性、现实干预性、广泛传播性、潜隐性、非主流性等。戴钢书则认为,社会思潮与社会心理、社会精神、社会文化是同一系列的概念,同时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1.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2.阶级性与时代性并存;3.导向性与变异性并存。[8](P8)戴钢书较好地说明了社会思潮固有的本质特征与其动态发展的关系问题。

在这些特征的抽象概括中,佘双好和戴钢书都清楚地界定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佘双好指出,在我国社会,只有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要求和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是一种主流的思想观点。[5](P19)而社会思潮从性质看,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具有冲突、抵消或消解作用,即他认为社会思潮具有非主流性,马克思主义并不属于社会思潮的一种。戴钢书则认为,社会思潮并非像主流意识形态一样具有稳定性,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如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时——会产生变异性,[8](P9)显然也界定了社会思潮并不包含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社会思潮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当代社会思潮与网络相互影响促进,出现了碎片化的发展趋势,社会思潮之间出现了相互渗透和杂糅的现象。许多学者认为,这一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的态势,不同思潮也能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同时学者们也表达了对错误思潮进行鉴别和批判的立场。

二、当前中国四大社会思潮

主要观点及其论争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思潮异常活跃而复杂,它既表现为大众心理、民众观念,也表现为思想理论和不同学术派别的论争。但从政治层面看,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无疑是当代中国最活跃、论争最为激烈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

——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的基础上,以反对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反映国际垄断资产阶级要求的极端理论思潮,其核心思想是“三化”: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

当然,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思潮和理论,也有可资借鉴的地方,如通过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观点,加强法治和使政府行为纳入法治道路的观点,关于尊重人权和人的自由发展的观点,以及某些研究方法,等等,都值得借鉴。但是,当其作为一种维护国际垄断资本利益的思想体系时,从本质上讲,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新自由主义鼓吹的全面私有化、全面自由化、全面市场化、反对政府干预等观点,不仅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彻底失败,还酿成了灾难性的亚洲金融危机,造成拉美国家连续多年的金融危机和阿根廷经济面临崩溃,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坚决加以批判和抵制。

在我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些人认为这体现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刘国光教授则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如果长期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侵蚀,使自由化、私有化倾向不断上升,计划化、公有经济为主体的倾向不断下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就要变质,变成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不相容的东西。[9]因此,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说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不容割裂的有机统一体,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浪潮,这就在根本上界定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区别。

——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或曰社会民主主义,曾经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消灭私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等。后来,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成为社会民主党的主导思想。今天,社会民主党已经逐步认同了资本主义制度,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发展成一种改良主义,其思想包括反对暴力革命,阶级调和,“和平过渡”等。

当然,今天的民主社会主义在社会建设、经济管理、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基本经验,的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值得认真思考和关注。但是,从本质上讲,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在阶级属性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所倡导的改良思想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例如苏联、东欧正是在民主社会主义指引下,把共产党改造成社会民主党,从而丢掉了共产党的政权,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性质,造成了亡党亡国的悲剧。

当代民主社会主义,不仅已经抛弃了马克思主义,还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不再把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他们主张政治多元化,否定消灭私有制。“现在,社会民主党的取向是告别社会主义。”[10](P4)这就充分说明了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以及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因此,对于民主社会主义,参考借鉴有必要,顶礼膜拜不值得,迷信照抄更有害。中国的前途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广泛借鉴、坚持走自己的路”。

——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源于西方资产阶级以“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等口号反对封建主阶级和宗教神学,是资产阶级上升时的意识形态,曾经一度在中国十分盛行,甚至有人主张,中国在21世纪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认同西方的“普世价值”,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

应该说,世界上并没有普遍适用的、永恒的价值。价值从来都是具体的,因人而异的,它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当然,人类面临着共同问题,也有着共同利益,但绝不能说存在这种共性,价值观就一样了。前者是客观存在,后者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即对待共同问题的态度、方法会有所不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阶级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待和处理全人类共同问题。在阶级社会,凡是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利益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经济、政治、文学、哲学和道德等社会意识形式的内容主体和本质属性,都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和社会形态的质的规定性。因此,普世价值把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中性化、普遍化、神圣化、绝对化为超阶级和超时代的东西,其本身就是个悖论和谬误。从本质上讲,普世价值其根本立脚点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及其制度架构,是西方推行霸权主义和“颜色革命”的有力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力图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到西方“民主化”的陷阱。

需要提及的是,今天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与资本主义所讲的“普世价值”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我们对“自由”的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它是一种实践自由和实质自由,是一种以人的社会性为中心的全面自由,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自由。今天,西方的“普世价值”面对多重困境,当普世价值变成一种模式,推行到发展中国家时,“水土不服”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所谓的“普世民主”推行到哪里,哪里就是战争和乱象。

——历史虚无主义。在近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是与“全盘西化”相呼应的一种思潮。它认为中国近代不及“西洋”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愚昧和落后,主张积极融入“海洋文化”、彻底西化或仿照“西方模式”。这种论调当然不能正确反映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理所当然应该受到抵制和批判。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开始在中国泛起,有的人以“学术研究”和“还原历史”为借口,否定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否定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伟大成就,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颠倒黑白是非、蓄意抹黑丑化。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以北京大学梁柱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进行批判。梁柱认为,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突出表现就是“告别革命”。这种观点在逻辑上经过所谓的“范式转换”和“重新评价”,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以及之后因革命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获得伟大成就的历史,以及党和国家的领袖,就从根本上被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了。[11](P12)

这种以“范式转换”来诠释历史的方法,本来可以为历史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如果运用得当,那完全有可能深化人們对历史的认识。然而,一些人却借助“现代化范式”,否定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全面否定毛泽东的一生;否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一些人还把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历史认识体系扣上“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终结论”。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认识体系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存在过公式主义、简单化的不足,但其主流却是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从来没有“终结历史”,并非到了共产主义,历史就完结了,就可以“想我所想,愿我所愿”了。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史前时期的结束和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从本质上讲,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它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原则,它往往按照自己的政治诉求,任意打扮历史、假设历史,形而上学地看待历史事件,用一些片面的材料,就轻易得出结论;它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主张按照所谓“人性论”的原则,崇尚“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模式,用抽象的人性论取代阶级论,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式下,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是要“虚无”社会主义历史,树立资本主义历史。许多学者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旗帜鲜明地对这些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本来面目。“历史虚无主义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和现实指向,本质上是一股政治思潮,是关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根本性问题。”[12](P19)

历史是审判者。诸种思想、理论、思潮、主义,事件,其是否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历史进步性;历史人物是英雄还是小人,都要接受历史的审判。如果没有正确的历史观,没有正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那它就没有未来,历史一定会让它破产,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它。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革命史,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它不懂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不懂得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国情,没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对于消解历史规律性,颠覆历史是非,阻碍人类社会前进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只能用历史中蕴藏着的规律之力、真理之力来纠正它们。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有力地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旗帜和态度十分鲜明,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与现实,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当前,多元文化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文化生态环境,各种社会思潮竞相发声、彼此交流交融交锋。学者们提出,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同时,当前中国社会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博弈与斗争,决定了我们的原则和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策略上,必须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在实践上,必须着力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事实上,无论怎样的所谓民主开放的政权,都会有一个主导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价值体系,都需要有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力支撑。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形态的根本要求,是对我国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形态表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以目前的高校为例,部分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比较关注,对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人权、博爱”等普世价值观比较欣赏,对鼓吹西化、分化、资本主义化等观点缺乏理性的辨识,同时还面临各种宗教势力的渗透。在意识形态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同样,如果我们不能用先进的思想来教育和武装学生,那些错误腐朽的价值观就会占据学生的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保障。

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之前,整个意识形态领域被历史虚无主义所占领,“重评”斯大林和苏共的历史,推行所谓的“改革新思维”,否定苏共和苏联英雄成为风气。曾经被视为“苏联英雄”的卓娅,被说成是苏联政府为了唤醒群众意识人为制造出来的“神话”和“圣徒”。这种长时间的“重评”“还原真相”,彻底搞乱了人们的思想,颠覆了人们长久建立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当代中国,一方面各种虚无主义者丑化毛泽东等开国领袖和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一方面为早有定论的汉奸、反动派、卖国贼等中华民族的败类翻案。其言论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对社会影响极大。批判这一思潮的重要思想武器就是坚持、发展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社会形态和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原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等等,来澄清和纠正人们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

正确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文化的关系。首先,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对错误思潮进行揭露和批评,弘扬正能量,打好主动仗。其次,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能把不符合甚至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统统归于反马克思主义,那样只会四面树敌、孤立”。[13](P12)对于外来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大胆吸收借鉴,只有通过交流借鉴民族文化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传承和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与人为善的态度,“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且已经融入到了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待多元文化和思潮,只要引领和整合得当,就可以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下和谐并存,在碰撞交锋中相得益彰,在尊重差异中形成共识,在包容多样中扩大认同,还可以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久魅力。

着力解决好老百姓最关注的现实利益问题。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14](P209)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上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会体现在对党的意识形态的动摇和抵触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没有根基,甚至引发社会冲突。解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协调处理好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要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依法治理,促进公平正义,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王锐生.社会思潮初探[J].东岳论丛.1981,(3).

[4]赵智奎,等.改革开放30年:各种社会思潮激荡[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02-03.

[5]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在高校生成和发展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

[6]齐冰,等.三种社会思潮对高校学风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1).

[7]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1).

[8]戴钢书.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中).

[9]刘国光.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市场与计划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7-16.

[10]靳辉明.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

[11]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J].红旗文稿,2009,(5).

[12]不能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我们的历史根基——专访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李殿仁中将[J].中华魂,2014,(10)(上).

[13]秋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求是,2013,(19).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Abstract : Social thoughts are the expression of ideology. New liberalism, democratic socialism, universal value and historical nihilism are undoubtedly the main trends of social thoughts which have been the most controversial though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how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the social thoughts,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and essence of the four thoughts, and presents to direct the different kinds of social thoughts with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Key Words : new liberalism ; democratic socialism ; universal value ; historical nihilism ;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責编校对:张立新]

推荐访问:流变 思潮 评析 若干问题 当代中国
上一篇: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力作
下一篇:互文性视阈下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研究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