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历程、现状及趋势探析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04 09:20:04 点击:

【摘 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在课堂外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及高校的重视。因此,对高校社团发展的历程、现状及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发展高校学生社团,为制订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才能。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 发展历程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30-03

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愿结合而形成的群众性大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自身需要,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大批增加,活动规模和活动质量不断攀升,教育部门、各高校以及广大师生对其关注也越来越多。在这一形势下,为了高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有必要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进行梳理分析。

一 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历程

从1904年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起,中国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高校学生社团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历次学生爱国运动中,高校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1.高校学生社团的萌芽初创阶段(1902~1918年)

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源地是1896年建立的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以及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这两所大学均是中国最早自主创办的官立大学。

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学生因抗议校方压制学生言论自由而退学,爆发了全国首次学生退学风潮,退学的学生在蔡元培及吴稚晖等人的帮助下,于1902年11月16日在南京成立了“爱国学社”,使得退学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学业。学社学生成员思想活跃,不仅编印了杂志,还以“国民公会”的名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参与学潮,倡导革命,在爱国运动中均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1903年,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京师大学堂学生丁作霖对于列强侵略中国以及清政府的软弱无能非常愤慨,联合了其他同学于1904年年初在奉天发起成立了“抗俄铁血会”,通过集会、演讲、办报、发传单等方式抗议和声讨日俄在东北发动战争,侵略中国罪行。

虽然“爱国学社”较“抗俄铁血会”成立较早,但其主要活动内容是学习,且是由退学在外的学生组成,不是严格意义上由在校学生自主建立的社团。因此,由丁作霖发起组织的“抗俄铁血会”可以说是中国高校第一个由在校大学生发起组建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学生社团。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社团的萌芽起始是基于当时动荡不安的时局,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功能是聚集学子进行一系列的爱国运动,社团的成立主要是为了革命救国,对于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无过多的显现。

2.高校学生社团的动荡发展阶段(1919~1949年)

1919~1949年,中国高校学生社团进入了动荡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前两年期间,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此后高校学生社团则发展平稳。

1919~1920年,中国经历内忧外患,各种思潮涌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宋教仁等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在这一时间建立了许多社团或政党,虽然目标并不一样,但综合来看,其建立的核心目标都是以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文化为目的。此外,这一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得以发展繁荣,北大校长蔡元培功不可没。蔡元培先生对学生社团的扶植重视思想,是“五四运动”前后高校学生社团繁荣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至今北京大学学生社团的数量及种类之多,社团活动内容之丰富,都是北京大学的一大特色。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段时间,中国社会又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抗战胜利后的人民解放战争。在此期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于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先后成立,各高校学生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也相继成立,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萌芽之势,但在随后的军阀混战时期,北洋军阀对于学生运动进行了镇压,北方的学生团体受挫严重,仅仅以高校学生为主的社团活动难以继续进行。此后,国民党成为执政党,但依旧视学生社团为不稳定的重大因素之一,对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团体进行了镇压,并且严令学生团体及个人不许与社会联系接触。综上,这一历史阶段中国高校的学生社团虽然处于一个动荡的状态,但总体来说还是有所发展的。

纵观这一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可以发现,社团的种类与功能逐渐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也成了社团成立的主要因素,高校学生社团不仅具有政治上的革命救国的作用,还具有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的作用。

3.高校学生社团的停滞萎缩阶段(1949~1975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的矛盾。1949~1975年,中国民间的社团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和萎缩的状态,高校学生社团也同样如此。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可以说高校学生社团政治斗争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各高校对学生社团进行了整顿和重组,学生社团总数减少许多。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则主要围绕恢复教育和生产、社会服务、学术研究、开展文化体育类的活动等方面来开展。1966~1976年“文革”期间,全国高校学生社团陷入全面“停滞”状态,学生社团数量降至最低。

4.高校学生社团的恢复繁荣阶段(1976年至今)

1976年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高校学生社团逐渐开始恢复活力,社团数量也逐步增加,高校学生社团再次兴起。尤其是 1990年以后,由于国家和高校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对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也有了显著增强,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团的类别、作用和活动形式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团活动的品质有了明显提升,学术水平、科技含量也有所提高,还拓展出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 中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高校学生社团无论是从社团数量还是从社团的规模来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学生社团正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目前,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张

这一现状主要表现为社团的数量增多、规模也随之壮大,对学生的影响力变大;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作用更加充实,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科技学术类、文学艺术类及实践服务类社团迅速增多;社团所举办的活动开始倾向于社会及企业,有个别学生社团已与校外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大型校际校外活动增多,社团所举办活动的品质有所提升,学术水平、科技含量、服务能力及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2.同时存在校院(系)两级学生社团

目前中国高校社团大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校级学生社团(含跨校、跨地区的);二是院系级学生社团。各级学生社团都由相应级别的社团联合会管理,两级社团的活动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特性,如扬州大学的校级社团“三个代表”研究会在各个学院都设有“三个代表”研究会的分会,同时各学院还有自己的“特色”社团,如旅游烹饪学院的烹饪协会、数学科学学院的高等数学研究协会等。

3.校际、全国性的学生社团少,但有交流网络平台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大多还是局限于在校内进行活动,跨学校、跨地区及全国性的社团联盟非常少,但高校学生社团的网络交流平台已经出现。如人人网提供的公共主页,各级各类社团都可以加入公共主页发布活动内容及通知公告,此外,微博的兴起也为高校学生社团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只要注册即可发布微博内容,各校学生只需关注想要了解的学生社团的微博即可第一时间了解该社团的动态。目前各高校各学生组织及学生社团都十分重视人人网及微博等网络平台的交流传播的功能,均开通了自己的主页及微博帐号,不仅使得本校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学校社团开展的各类活动,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也为校际间的社团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4.以学生社团联合会的自主管理为主

在管理上,高校学生社团的隶属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由学校团委或者学生会对社团进行管理的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许多高校已经设立校院(系)级的社团联合会,分别对校院(系)级的社团进行专门的统一管理,还有些学生社团则单独挂靠在学校职能部门,由职能部门单独管理,如一些就业创业类社团就隶属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社团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创新。

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与社会的联系逐步频繁,大学生的个体需要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已不满足于学生社团发展自身兴趣的单一需要,而是希望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更多、更丰富的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满足大学生的需要,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作用、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与外界的联系也逐渐增多,在社团管理方面也基本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使得高校学生社团的各项工作及活动的开展更加灵活。

三 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趋势

学生社团在国外大学的发展具有相当长的历史,而在中国,高校社团的发展一直相当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社团才开始复活,学生社团也逐步发展并走向繁荣。近年来,学生社团主动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需要,根据社团章程的规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扩大了社团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各高校都有许多类别的学生社团,社团的数量、规模、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也各有不同。高校学生社团的建立及其活动呈现出若干发展趋势。

1.从类别数量来看,由单一型向多元型扩展

在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过程中,其类型主要集中在政治类、学习类和文体类的社团,比较单一。但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素质要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高校学生关注的焦点也变得更加丰富,为了满足高校学生的多元化素质要求,高校学生社团必须突破传统的构架,进行创新及拓展,以便帮助大学生全方位地提升自我,体现人生价值。由此,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如政治方面以深入研究理论基础为基调的“理论研究会”,学习方面以培养科研创造力及动手能力为目标的“科研兴趣小组”,服务方面以传播精神文明、培养服务精神和能力为主的“志愿者服务”及“爱心协会”,实践方面以体验个人社会价值为趋向的“家教协会”“就业创业协会”等,由此应运而生。

2.从社团性质来看,由人文型向科技型深化

早期的学生社团主要注重的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及熏陶,主要满足校园文化的氛围营造。而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们开始意识到将来他们不仅要灵活运用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于是,高校中的各类科技协会、科研小组等学生社团活动广泛兴起。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高校学生社团单一的兴趣娱乐功能,而是将平时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融入到社团活动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社团的品质,还促进了自身的成才。

3.从活动区域来看,由校园型向社会型拓展

高校学生社团所举办的社团活动以往都是以校园为主要内容和区域。但随着高校办学方式与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高校学生社团同社会各方面建立广泛多样的联系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社会各方面根据需要主动同相应的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立直接的联系也是一个大趋势。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不再局限于校园,其敏感的触须已伸向社会各个角落。一些高校的学生社团也在拓展运营途径,力图通过社会,以社会作为社团活动基地和发展重点以

及社团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目前一些高校出现的学生社团组织与某些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实践和经营机会,开展社团活动,就是很好的典型。校企联合社团、志愿服务社团等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与社会保持联系的一大载体,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学生社团正展现出愈加蓬勃的生命力。

4.从重视程度来看,由政治型向职业型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涌进国门,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受到了巨大冲击。许多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贪图享乐、思想信念模糊不清,人生观、价值观均出现了偏差。鉴于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在这一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一文,明确要求各高校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开始得到重视,各类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型的社团开始蓬勃发展,如扬州大学的“三个代表”研究会,不仅是校级学生社团,在各院还设有院级的分会,院校两级社团共同开展活动,形成一个严密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现如今,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在校学生人数明显增加,就业问题日趋严峻,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阵地,其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功能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如扬州大学前几年没有建立校级的创业、就业类社团,只有某些学院设立了相关社团,并且规模不大,自2009年扬州大学建立了校级社团大学生就业创业俱乐部以来,其他学院也先后建立了相关的创业就业类的社团,这类社团的规模也明显增大。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高校已有将学生社团建设的重点从注重思想教育上转向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趋势,力求在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拓展类和实践创业类社团,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欧阳大文.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王颖、折晓叶.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3]李雪梅.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

[4]朱英.20世纪中国民间社团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4):72

[5]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41~44

〔责任编辑:高照〕

推荐访问:探析 社团 现状及 中国高校 历程
上一篇:蔬菜产业链上开出团建之花
下一篇:麾下志愿军全连冻死在朝鲜开国上将宋时轮永远的痛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