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综述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2-24 14:55:02 点击: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粮食物流的研究进行梳理,以反映其最新进展,把握其动态,为研究现代粮食物流理论,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提供一个参照平台。

关键词:粮食流通;物流体系;物流管理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随着“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框架的确立,传统粮食流通业在与现代粮食物流业对接中所发生的体制性障碍将日益显现,与现代粮食物流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研究现代粮食物流理论,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势在必行。现将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进行梳理、归纳。

一、国外粮食物流的研究

国外针对粮食物流进行专门研究的不多,而且大多只研究粮食的运输、仓储,尚未检索到以粮食物流体系为关键词的文献。

VOLLMERS(1980)分析了物流系统的组织对密歇根拇指地区粮食市场的费用产生的影响。CHOW,MING-HONG(1984)研究出口小麦从不同物流体系出口的经济影响。得出的结论是物流系统对铁路费用的变动高度敏感,铁路费用的增加改善了商用卡车和驳船运输的竞争地位。Priewe,Steven Roger(1997)在推进粮食商品的运输服务保障的基础上,研究了管理粮食物流托运人新的战略工具,构建随机模拟模型评估在航运战略的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的影响,得出结论:混合策略可以减少风险的预期收益水平。承包和交货计划也可能导致风险大幅减少。McVey,Marty Jay(1997)分析了从基于商品的物流体系向质量差异化物流体系转变的经济影响。

Jessup,Eric L(1998)构建了物流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运输系统模型,分配粮食运往特定的公路、铁路设施和驳船设施。Mruss,Kerrin L(2004)探讨了在交通运输应用区域货运预测的重要性,构建货运预测模型,包括货物的产生、货物配送、货物的转让三个步骤,并用于估计在马尼托巴省农村公路网粮食运动。Kilima,Fredy(2004)根据农产品仓储和运输的成本效益确定仓库设施的最佳数量水平。Berruto,Remigio(2004)通过系统仿真方法研究物流作业点接收装置和作业策略,认为批处理队列管理优于“先进先出”。

Yu,Tun-Hsiang(2005)关于对密西西比河上游和伊利诺伊州航道拥塞的几个问题展开分析,探讨了海运费对粮食价格变化的影响,发现上游驳船运输在短期内需求无弹性。对粮食在伊利诺斯州河驳船需求的价格弹性始终缺乏弹性。冬季河洪水对密西西比河上的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而在伊利诺斯河的驳船在冬季需求增加。

Amer Y.Badawi(2005)、石海光(2005)分别介绍了美国和加拿大粮食物流和运输体系建设情况。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运输学院院长Barry prentice运用现代物流学理论,第一个提出了粮食集装箱运输理论,提出了建立包粮流通、散粮流通、集装箱运粮共存互补的粮食运输系统。澳大利亚的Champ博士经过研究提出:随着各国国有粮食流通体系逐步公司化,现代运输系统的设备逐步更新,小批量运输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对用特殊的设备防止混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集装箱运输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粮食物流系统将会实现各种形式的自动化和集装箱单元化。

二、国内粮食物流的研究

国内关于粮食物流系统分析的文献相对较少,尤其关于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文献几乎没有。国内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物流概念、现状及发展、粮食物流政策环境、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粮食物流组织与管理、粮食物流科技、粮食物流安全保障、粮食物流区域布局等方面。

(一)粮食物流概念、现状和发展方面的研究

侯立军(2002),朱明德(2005),王遐见(2006),吴志华、胡非凡(2006)等对粮食物流进行了定义,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提到了粮食物流一般包括粮食收购、运输、储存、流通加工、包装、信息处理等活动。

郭经田(2003)对中国粮食物流的历史变革进行了分阶段研究,并就发展粮食物流进行了对策分析。董立淳等(2005)剖析了当前中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指出粮食现代物流存在的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落后、通道网络不完善和信息系统不健全三大制约瓶颈,建议通过大力推广粮食散化流通技术、建立粮食物流节点网络体系和搭建粮食物流信息化网络平台等措施,推动中国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曹兰英(2005)阐述了目前中国粮食物流业经营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粮食物流业经营成本的具体构想。何毅(2005)提出了中国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目标,就是通过十年的努力,建成高效、顺畅的跨省粮食现代物流主要通道,实现跨省粮食物流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接。在稍长一段时间内,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粮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国粮食物流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李林轩(2005)根据粮食商品的特性,提出在构建现代粮食物流总体目标上必须把握三个突出:一是突出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二是突出需求导向、企业主体和对现有粮食物流资源的整合;三是突出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和先进适用粮食物流设备的推广应用。并提出了构建现代粮食物流的对策和建议。王永刚等(2005)指出,中国粮食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该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由政府在政策、投资等多方面提供及时、充足的准公共产品,来推动产业组织、技术管理水平的升级以及市场主体、市场环境的培育。刘笑然(2010)指出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新趋势:一是对粮食物流的研究由理论向实际转移;二是粮食物流模式由横向递进向纵横并存转变;三是粮食直销比例呈上升趋势;四是粮食转化加工向产区转移明显;等等。

(二)粮食物流政策环境方面的研究

李友华、丛丹阳(2003)对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行了回顾和评析。《世界主要国家粮食概况》(2003)一书,介绍了42个主要粮食生产、消费和贸易国近年来粮食生产、流通、储藏、消费、加工和贸易,以及农业和粮食政策、粮食流通体制、粮食市场和供求变化等情况。此外,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专著有3本。石太林撰写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该书前半部分介绍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粮食流通状况和政策体制,后半部分对前几年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变化进行了介绍,对粮食流通问题的分析和政策建议有一定的价值。隆国强著《大国开放中的粮食流通》(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对中国粮食流通进行了回顾、分析和展望,并介绍了国外的一些经验。王晓明著《粮食流通的比较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较详细地分析了日本粮食流通的全过程,对美国与欧共体的粮食流通体制也进行了介绍,并对中国粮食流通体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粮食流通的一个目标模式。邓亦武在《粮食宏观调控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指出现代粮食物流不仅有利于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减少流通成本,而有利于将理论的粮食供求平衡转化为现实的供求平衡,进一步促进粮食宏观调控。

关于中国具体的粮食政策和法规,主要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以及有关粮食流通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等。200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要求进一步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推广散粮运输方式,建设散粮物流节点,形成全国主要散粮物流通道,尽快建立全国散粮物流体系,实现粮食的散储、散运、散装、散卸。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务院2009年立法工作计划》提出要制定一部《粮食法》来进一步规范、加强粮食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指定该项立法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粮食局负责起草。目前《粮食法》已经经过多轮修改,将于2011年一季度报送国务院。

(三)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研究

何毅主编的《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一书,精选了中国粮库建设方面资深专家学者的代表之作,总结了中国粮库建设的历史经验,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粮库建设的成功经验,集中了中外粮库建设的智慧。该书对如何实现中国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李福君(2005)结合对我国粮食仓储设施和运输条件的分析,特别是将现有粮库仓容规模及地区分布、现有仓储设施的交通运输条件与中央储备粮目前的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储存布局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我国粮食储备布局的合理性标准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优化我国粮食储备布局的原则和对区域布局、品种布局和储存布局的调整目标。同时,为了实现这些调整目标,提出了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技术建议。

夏玉森等(2006)认为,物流中心选址是建立物流系统的关键环节。李凤廷等(2009)分析了粮食物流中心选址的原则和影响因素,运用神经网络选址法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粮食物流中心选址决策模型,并用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王薇等(2009)通过对国内粮食物流中心建设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以往研究缺乏系统的选址决策体系。通过列举实例,从物流量、交通、自然条件、现有设施利用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了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应遵循的选址原则及依据。

(四)粮食物流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

洪岚等(2005)等提出政府必须调整粮食行政管理体制,基于粮食供应链行使管理与调控职能;完善农业管理的法律体系,改革粮食管理制度,建立综合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粮食供应链信息网络,逐步建立粮食产量和产能调控机制;加强对粮食种植大户与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平等合格的粮食市场主体,促进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丁根安(2006)针对国内许多粮食企业在物流的运作模式和管理理念上还是在沿用传统的一套做法现状,提出很有必要了解供应链思想,用供应链思想管理粮食物流,提高粮食物流的服务水平,以最小的成本来满足客户的需要。林华(2008)以吉林省蛟河市为例研究了该市为实现降低粮食流通成本、促进粮食销售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提出采用农户+粮食收纳库+粮食中转库、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转库、农户+粮食经纪人+中转库、第三方粮食物流等粮食供应链模式。孙宏岭等(2009)认为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物流的实体网络与虚拟网络的无缝结合已经成为现代物流需求的首要目标和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

(五)粮食物流科技方面的研究

屈平(2004)指出,散装运输是将某些传统的袋装货物改变为散装运输方式,以提高其运输效率及经济性。散装运输可以大幅提高粮食物流效率,降低成本。高兰、王淮(2004)指出,粮食“四散”流通技术(即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是实现粮食物流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朱建华(2005)对粮食集装箱运输的主要优点和成本比较优势进行了论证,指出集装箱运输是粮食物流中一种新的比较有潜力的方式。袁育芬、高兰、陈艺(2005)指出粮食流通中常有散装、包装(90kg袋)、集装箱和集装袋4种模式,并对4种模式的优缺点、适用场合进行了比较分析。谢维治(2005)分析了中国粮食物流包装的现状问题,提出了解决粮食物流包装问题的对策: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尽快完善和制定有关标准和管理办法;完善行业管理、市场监督的办法,规范市场的运作;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绿色粮食包装等方面。

贺庆祝、王明哲(2005)认为建立完善的粮食物流网络体系,可以采取粮食销售物流网络体系、粮食综合物流网络体系、粮食物流供应链网络体系等形式。李小化、陈莲(2005)阐述了现代粮食物流的供应链、粮食物流体系的主体、现代粮食物流技术的“软件”和“硬件”,并提出了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必须做的几方面工作。李玉华(2009)指出粮食物流信息系统是由软件结构及硬件结构两大部分组成。软件结构主要指在完成物流活动的各种信息系统软件以及与之相关的不同层次行业管理部门信息系统,主要分布在应用层和共享信息层。应用层分为管理子系统和应用子系统,其中应用子系统分为粮源管理系统、粮仓管理系统、粮食配送系统、运输设备调度系统等;管理子系统分为运输设备管理系统、粮食综合信息系统、海关报关系统等。

(六)粮食物流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

吴志华、胡学君(2003)指出,在中国有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应特别强调粮食安全的经济性,要确立“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的思想。龙方(2008)指出,粮食的储备率是一个反映宏观的、应对未来各种风险的粮食安全指标。

何蒲明(2009)提出,粮食的生产和流通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两个重要因素,目前粮食生产的问题不大,而流通环节的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开始起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其低效率和高成本正成为妨碍我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而农产品期货市场以其独特的经济功能、科学的交易体系和严格的交割制度,可以促进高效、畅通、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七)粮食物流区域布局方面的研究

高源(2007)指出,东北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具备了建设粮食物流系统的基础和优势,基于粮食流通环节的重要作用,该系统的建立对于东北经济区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市场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此外,林曙光、丁一、姜建华等也都就东北地区粮食物流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熊焰、王忠华(2006)指出,上海粮食物流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粮食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大系统,要实现上海粮食物流的跨越式发展,解决目前发展中的问题,最主要的是采用系统化的发展思路,实现重点发展与全而发展的相结合。李义伦(2006)指出,粮食物流通道的重要作用在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中已经日益显现。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粮食物流的各种影响因素后,从其目标定位、坚持的原则、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政策建议等方面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粮食物流体系的构建和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粮食物流是农产品物流细分出来的分支领域,由现代物流的发展演绎而来。国外学者对粮食物流的研究也仅就粮食物流的某些方面、视角进行研究探讨,没有形成粮食物流一整套理论体系和解决方案。大多集中在粮食物流的成本与效益、粮食物流需求预测、粮食物流的配送最优路径、粮食物流运输技术等,未对整个粮食物流进行系统研究。

国内学者的研究对粮食物流发展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其中有些学者的观点和思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但由于物流在国内还是个新兴事物,国内学者对物流理论、粮食物流理论还处于理论学习认识、研究探讨阶段,具体运用、实践较少。这需要一个理论引进、转化与吸收的过程。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有以下特征和问题:第一,概念性、描述性、框架性研究较多。可能是因为在我国粮食物流的研究刚刚起步,物流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大家大多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要深入其内部本质尚待时日,这也正为本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时机和突破口。第二,抽象理论研究多,具体实证研究少。国外物流理论与实践都很成熟,在国内还是处于引进的初期阶段,对其消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学者大多处于学习、研究认识其理论并将其介绍推广的过程中,在具体的使用、实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积累经验。第三,定性的研究多,定量的研究少。大多提出问题,对问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宏观研究较多,很多研究较空泛,具体性、针对性不强,具体解决问题的定量研究较少,这还需要做许多细致、艰苦的工作。第四,对物流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是因为物流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及客观要求,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与具体的市场经济环境相矛盾,还不适合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体系,需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物流体系,粮食物流也一样。这要求我们仔细甄别、遴选,制定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和粮食物流体系。第五,很多研究对粮食物流各个环节、不同角度分散研究较多,很少有学者将这些物流要素纳入到一个系统来展开论述,大多是孤立的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对粮食物流体系的系统化研究较少,即使有,也考虑不够精准、全面,需要修正和补充,并不断完善。

因此研究粮食物流,实现理论创新,制定出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粮食物流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Vollmers A.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a grain logistics of a grain logistics system:a Michigan case Ph.D.Dissertation[D].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80.

2、Chow, Minghong. Economicimpacts of structuralchangsinthe system:exporting winter wheat from twelve countries in northwest Kansas. Ph.D.Dissertation[D].Kansas State University,1984.

3、Priewe, Steven Roger.Stochastic simulation analysis of rail options for shipping grain.M.S.Dissertation[D].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1997.

4、McVey, Marty Jay. Valuing quality differentiated grains from a total logistics perspective.Ph.D.Dissertation[D].Iowa State University,1997.

5、Jessup, Eric L. Transportation optimization marketing for commodity flow, private shipper costs, and highway infrastructure impact analysis.Ph.D.Dissertation[D].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v,1998.

6、Mruss, Kerrin L.P. A commodity-based methodology for freight forecasting on rural road networks.M.S.Dissertation[D].University of Manitoba(Canada),2004.

7、Kilima, Fredy TimothyMlyavidoga. An examination of alternative fertilizer transportation, warehousing and application systems fo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Ph.D.Dissertation[D].Olaahoma State Universitv,2004.

8、Yu, Tun-Hsiang. Essays on the Upper Mississippi River and Illinois Waterway and United States grain market. Ph.D. Dissertation[D].Texas A&M University,2005.

9、Amer Y.Badawi.US Grain Logistics[A].2005年粮食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省粮食局,2005.

10、石海光.Logistics and Marketing at the CWB[A].2005年粮食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省粮食局,2005.

11、侯力军等.中国粮食物流科学化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2、朱明德.中外大型粮食企业在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中发挥作用比较[J].粮食流通技术,2005(4).

13、王遐见.粮食流通业的现代化路径选择——江苏粮食物流现代化能力建设研探[J].税务与经济,2006(1).

14、吴志华,胡非凡.粮食物流2005年取得长足进展2006年将会整合提升[N].现代物流报,2006-02-13.

15、郭经田.浅谈粮食物流的历史变革与发展对策[J].中国粮食经济,2003(10).

16、董立淳,任新平.如何发展我国粮食现代物流[J].粮食流通技术,2005(5).

17、曹兰英.降低粮食物流业经营成本的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18、何毅.发展粮食物流要有系统规划[J].中国合作经济,2005(6).

19、李林轩.构建现代粮食物流的思考[J].粮食流通技术,2005(6).

20、王永刚,王永强.完善中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思考[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5(4).

21、刘笑然.当前我国粮食物流发展趋势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10(1).

22、李友华,丛丹阳.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3(9).

23、聂振邦.世界主要国家粮食概况[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24、石太林.粮食流通体制改革[M].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25、隆国强.大国开放中的粮食流通[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6、王晓明.粮食流通的比较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7、邓亦武.粮食宏观调控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8、何毅,肖春阳.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9、李福君.我国粮食储备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30、夏玉森,周海云.模糊综合评判在军事物流中心选址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6(1).

31、李凤廷,邵开丽.基于神经网络的粮食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J].价值工程,2009(9).

32、王薇,王文,陈国富.关于粮食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3).

33、洪岚,尚珂.我国粮食供应链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2).

34、丁根安.对构建粮食物流供应链的思考[J].中国粮油学报,2006(3).

35、林华.吉林省蛟河市粮食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08(6).

36、孙宏岭,张大利.基于“虚拟物流”理念的粮食物流市场运行体系建设. 粮油加工,2009(9).

37、屈平.散装运输:粮食物流发展趋势[J].现代物流,2004(11).

38、高兰,王淮.现代物流和粮食“四散”流通技术[J].粮食流通技术,2004(3).

39、朱建华.试论集装箱运输在粮食物流中的比较优势[J].集团经济研究,2005(11).

40、袁育芬,高兰,陈艺.粮食流通模式比选及使用场合评述[J].粮食流通技术,2005(6).

41、谢维治.浅谈粮食物流包装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粮食经济,2005(8).

42、贺庆祝,王明哲.我国粮食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及优化分析[J].粮食流通技术,2005(6).

43、李小化,陈莲.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初步研究[J].粮食加工与食品机械,2005(3).

44、李玉华.吉林省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19).

45、吴志华,胡学军.中国粮食安全述评[J].江海学刊,2003(3).

46、龙方.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求索,2008(12).

47、何蒲明.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粮食物流发展——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J].经济管理,2009(2).

48、高源.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系统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5).

49、林曙光.关于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04.

50、丁一.发展东北粮食物流的探讨[J].综合运输,2002(12).

51、丁一.建立东北地区智能粮食物流体系[J].中国粮食经济,2005(4).

52、姜建华.构建科学的粮食物流体系加快东北地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J].中国粮食经济,2006(5).

53、熊焰,王忠华.上海粮食物流系统化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06(6).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推荐访问:体系建设 综述 粮食 物流 研究
上一篇:高速公路入口匝道的模糊逻辑控制初探
下一篇:对高职电子专业“产品导向\技能递进”教学模式的探索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