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体育教学论研究进展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2-17 13:35:03 点击:

摘要:近几年来,德国体育教学论研究的主要观点有:1)体育教学论是一种关于不同背景下具有广泛适用对象的学术范畴;2)运动文化教育的设想与丰富个性的培养;3)体育教学论应该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动态变化而调整;4)体育的“社会疗养院”概念以及体育教学论在生态教育、和平教育、文化交融教育、防止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的构想,并试图架起一座消除竞技体育与体育教学之间鸿沟的桥梁。从人类学和文化学的视角讨论体育教学论问题,指出建立与社会变化相适应的体育教学论体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国;体育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69-04

德国是体育教学论研究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有一批享誉世界的体育教学论专家,在主要以体育教学论和体育课程论为研究中心的《国际体育杂志》的编委中,德国学者占了一半。作者有幸来到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体育系作高级访问学者,深切感受到了德国体育教学论研究的广度、深度和成熟度,及科学性、严谨性和开放性。中国的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改革,虽然艰难但一直在向前推进,体育教学论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中国体育教学论研究缺乏一种国际比较的宽阔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国际定位和自我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把德国体育教学论发展的进展情况,介绍给国内的体育教学论研究者和体育教学实践者,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能够为推动体育教学论研究和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 体育教学论是一种不同背景下具有广泛适用对象的学术范畴

近几年,德国体育教学论研究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体育运动文化各领域的体育教学论的功能;

(2)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3)社会的变化对体育的影响。

1997年和1998年,有大批学术专著和论文在研究这些问题,其中最有影响的学术专著是于1997年出版的《体育教学论导论》。这本专著主要关注的是大学和体育协会培养教师和教练员的目的。通过这本著作,Grupe和Kruger试图架起一座消除竞技体育与体育教学之间鸿沟的桥梁。他们关心的是人类身体、运动、健康和幸福的最基本的问题,以及那些具有明显体育教学论特征的技能、竞赛和人类所有的游戏性行为在孩子们社会化过程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Grupe和Kruger赋予了体育教学论以经验主义的特征。作为界于“是”和“应该”两者之间的科学,体育教学论同时涉及到事实与价值的两重属性。Grupe和Kruger特别指出在事实和价值两方面,作为具有高技能范例作用的体育与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关联性。

为了适应社会的动态发展变化,Grupe和Kruger在3方面扩大了作为课程的体育教学论的实质。第一,体育教学论已经扩大了它的对象。它已经不再是仅仅涉及青少年儿童群体,而且涉及不同情景下的成年人、老年人,以及病人和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第二,对体育的理解应该有广阔的视野,历史上被认为是发展身体的体育,其实是一种包含着各种各样身体活动和身体练习的运动文化,包括所谓“非游戏性”运动文化的样式。第三,体育教育对象的扩大以及对体育教育性的更深入理解,不仅包括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措施,而且也包括体育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无计划无目的的影响,以及对结构性环境的影响。

Grupe和Kruger认为,体育教学论的目标来自于18和19世纪欧洲教育的新人文主义的理论。因此,人的体育追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全面发展包括“头”、“心”和“手”。在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要求克服种种困难,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根据裴斯泰洛齐的理论,把教育作为体育教学论的标准术语是当务之急的事情。为了说明这个原因,Grupe和Kruger一方面考察了体育教育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参考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

Grupe和Kruger在综合众多文献资料的前提下,对体育教学论作出了指标性的结论的同时,也简要指出了德语国家体育教学论发展的缺点和不足。不足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关于体育教学论的独立自主的经验性教育研究缺乏,体育教学论的研究仍然依赖于其他学科和其他体育学科的帮助。其次,体育教学论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体育教学论也没有解决教学论、教学方法论和教学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最后,体育教学论在体育科学框架内的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

尽管存在缺点和不足,但是,Grupe和Kruger还是为体育教学论的发展,以及体育发展的社会潜力描绘出了乐观的前景。其实,体育为人的感官发展和获得社会经验提供了不可代替的机会和可能。现在和过去一样,体育的规则与社会的自由模型之间存在一致性和关联性。“在公平的精神指导下,在简单明了的规则的约束下,去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并接受其结果”。作为一种带有简单象征性语言的广泛的文化现象,体育是传播共同价值和经验的最为恰当的载体。根据Grupe和Kruger的观点,根植于奥林匹克理想之中的体育的基本社会模型,已经深深扎根于国际主义和民主之中。作者同时指出:为了加强自尊感,儿童和青少年能够在体育中接受效率的体验和责任的考验。总之,体育教学论最重要的功能来自于对“更好”的努力追求。这也正是体育教育目标的出发点。

2 运动文化教育的设想与丰富个性的培养

1997年,Balz和Neumann编辑了一本专集专门讨论体育教学论的紧要问题之一——学校体育内容的范围。因此,编者在这本专集里没有涉及体育教学论相关的理论问题。各个体育教学论专家就有争议的问题从各自的立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本专集包括3个板块分别讨论不同的问题:体育教学论的设想、前景和实践模型。在设想这个板块有代表性的观点有:Becker倾向于关注学校体育教育的潜力,他希望强化体育教育在学校里的学科定位,同时,他认为近来关于教育体制的政治辩论是缓解学校体育危机和求证其价值的时机和象征,认为体育教学论需要迎接其术语和理论的复兴。但是,Becker指出教育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指向丰富人的个性,相反,为了找到在生活中的独立地位,教育通常通过积极地应对物质和社会环境来寻求自身的成功。为了避免个性与个人主义或自我主义的混淆,教育的程序应该指向未来的生活前景,而且这种教育程序沿着发展人的敏感性和知觉能力的方向前进,寓于体育中的教育充满着审美情趣。学科的体系和内容应该以学习者的兴趣为中心。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体育教学论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动作技能和竞技性运动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二是个性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体育教育的基础。

与Becker一样,Grossing比较偏爱运动文化教育的教育

目标,把运动文化教育置于体育行动能力的目标之上。在他1993年的专著《运动文化和运动教育》一书中,Grossing提出了把运动文化作为体育教育模型的3个理由:

(1)从人类学的视野来看,运动文化的教育目标包含了人性的条件和精神的客体,这意味着把人看成是文化的决定者;

(2)从环境的角度来看,未成年人游戏世界的变化需要综合的多方面的运动教育措施和手段,而不能只采用专门的运动样式进行专门化的单方面的训练;

(3)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运动文化领域的教学必须遵循生态学、区域性、简单化和个人努力的原则。

总之,Grossing强调体育教学论应该关注人和社会的主要问题(包括运动与身体、生态学、健康、幸福)。因为这个原因,他更愿意用“运动教学论”这个术语代替“体育教学论”这个术语。Hummel在1997年发表一篇题为《游戏性体育教育——仍然是一个话题吗?》的论文,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来促进重新统一后的德国的体育教育观念,使之适应民主体制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游戏性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成熟的体育教学论模式,同时也赋予了现代完人教育的特征,成为完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行为能力”的双重目标也就对应地与游戏性体育教育目标和非游戏性体育教育目标联系在一起了。两种体育教育目标也就赋予了体育教学论的两种前景:一种是主观的、人类学的、个人维度的目标,另一个是客观的、社会文化的、非个人维度的目标。Hummel指出:成功的体育教学应该两种维度的调和。

3 体育教学论应跟随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1997年,Schmidt在参阅了一些有关童年早期体育的教育学和社会学研究以后,写了一篇题为《变化了的童年——变化了的童年运动世界:分析与结论》的论文。指出家庭结构、人际关系、消费习惯、时间和空间行为的改变,以及休闲和体育运动设施的方便化,现代社会中童年生活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影响,青少年的经历和体验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中小学教学论和体育教学论也应该随着这些变化而改变。

(1)随着时间、空间的延伸,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一个基于时间和空间的新的评价机制已经不可缺少,这种机制应该远离编年表式的、提前制订的、标准化的评价框架,着眼于个体的、特殊群体律动的、不同地点的评价思路。

(2)由于许多孩子正在变成消费取向的群体,习惯于现成的玩具和产品。因此,在学校他们应该能够体验生产过程,引导他们从事更多自我活动和独立活动。

(3)孩子们持续增加的社会体验的机会应该成为教学论的利用因素,那么,为了理解社会体验所包含的社会合作的价值,应该引导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社会学习。这将意味着围绕着学校的社会资源,能够促进诸如体育和游戏类活动这些学校课程的审美价值的提升。

(4)儿童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儿童全面发展需要独立活动和自我决定的机会。在这方面,如果教师能够理解和关注孩子们好奇的眼光,那么体育将是十分有用的工具。为了建立持久的内部动机,体育应该成为孩子们活动、体验和自我效能感等众多领域的组成部分。

Balzetal在1997年提出了一个体育教学论的基本问题——“学校体育向哪里去?”

(1)他认为,体育运动是一个人与世界发生联系的需要。课程与身体是体育教学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作为促进儿童身体有效发展的体育的教育任务已经扩大了,体育的教育任务转向了关注身体的自我意识、身体取向和生态活动等方面。

(2)作者对竞技性体育运动占主导的运动文化,采取了批评的立场。转而认为学校体育课程的范围应该是运动、游戏和竞技的混合。学校体育的主要着力点不应该再是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个体的运动形式,以及体育课程的运动体验。

(3)关于探究性学习,作者认为这来自于竞技性体育中合作学习的企图。教师和学生应该把课程所涉及的课题放在第一位,而且体育教学中也要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为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条件。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作者根据自己对体育教学论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概念体系。

(4)关于体育教育的概念,认为应该支持自我教育并为学生的自我教学做出贡献和努力。

(5)关于体育和运动的概念,认为个体的体育运动就是在行动中理解世界。

(6)关于学校的概念,源于这样一种假设,不仅教师有教育的功能,学校也有教育的功能。因此,在学校安排体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这些活动不仅仅是指体育课。在德国和瑞士就有所谓的“运动计划”的事例。

(7)关于性别的概念,理解男孩与女孩的关系作为社会互动的一种结果,不能忽视性别之间的差异,而且,需要创造一种运动教育类型,就是支持所有男孩和女孩平等享受运动文化和参加体育运动,这就意味着因为性别上的差异,在各个运动领域中都要考虑提供特殊的支持以确保体育运动的公平参与。

(8)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提出了6个方面:

1)体质的增强和健康意识的促进;

2)感知能力的增强和运动经历的扩大;

3)身体的解释和运动的创造;

4)运动技能的体验和反应;

5)行为、游戏和交流的融合;

6)冒险与成功。

4 体育的“社会疗养院”概念及体育教学论作用

1999年,德国体育教学论关注的热点,是由体育教育理论家Dieter Lenzen与其他体育教学论代表人物之间的争论引起的。Dieter Lenzen说:“德国在19世纪把‘体操’作为学校必修课程的理由,在当今的德国已经无效了”(比如说国家需要把青年人培养成身体合格的士兵)。他认为,体育教学论应该讨论的是,学校体育到底是追求竞技体育的标准还是追求娱乐体育中的体质,迄今,这两者无论是从教学论的角度还是从政治学的角度,都没有充分证明体育作为学校必修课程的理由。Dieter Lenben的这一评论在体育教学论专家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遭到批评。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论正面临一个重新思考和定位的紧迫课题。

2000年,Thiele提出警告,体育教学论正在面临新的社会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和平教育问题、跨文化交流问题以及不断增加的青少年犯罪和媒体消费问题等,体育作为“社会疗养院”,应该接受并设法解决这些外部强加的问题。Thiele认为,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和动态性的发展,我们很难确切界定体育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我们不得不接受一种怀疑的态度和秉承谦虚的精神,把教育的要求降低到对一种成功教育措施的检验上。

体育教学论的研究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问题,本文更多涉及的是理论和观念,这些理论观点对中国体育教学论的研究是有参考价值的。至于德国体育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我们将会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进行讨论。

[编辑 邓星华]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德国 体育教学
上一篇:范式迷茫与走出: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再思考
下一篇:情感论音乐美学议题运用效果的比较研究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