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导向的《农村发展规划》教学探索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1-19 10:10:07 点击:

[摘 要]针对传统授课型教学模式难以有效提高学生规划实践能力的现状,基于学习产出(OBE)的教育模式,阐述对《农村发展规划》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探索的方案,并说明其实践效果。

[关键词]学习产出;规划案例;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需要人才支撑。1999年国家教育部增设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为契合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对青年人才的需求,新近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提出:毕业生要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乡村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农村发展规划》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主干课,作为一门面向规划实践的应用型课程,涉及乡村空间、土地、经济、环境、建设、社区等诸多领域的规划,课程知识容量大、更新快,具有跨学科性,是教学环节达成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支撑性课程。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改革传统授课方式,是本课程教改探索的重要任务。

1 OBE教育理念概述

传统教学模式以考试、分数为评估手段,以学生知识掌握为中心,强调学生为最终成绩而学习,导致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和连续性。这种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影响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效果。行业及用人单位反映,课业成绩好的学生,专业领域的素质和能力不一定强。

推进“学生中心学习”(student centered learning)的理念,将学生学习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而不是教师知识的传授,已成为当今大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共识。教育系统的运作由学生的学习产出(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而非教科书或教师经验来驱动,基于该教育理念,展开基于过程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大学教改探索的热点。面向学生学习结果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始终要着眼于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什么和掌握什么技能,依据学生能力增值以及情感、态度变化情况的信息,评价学习产出达成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 《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及学生特点

相对于其他学科,《农村发展规划》属规划类学科的范畴,这类学科的理论库存并不多,对任何有兴趣的学习者,基本可以自我研学且终生学无止境;规划的学术领域范围广,具有跨学科性,要求研学者知识面广,从经济学到建筑学,从历史学到未来学,穷一生时间研究所得,可能仅是一些进门的学问;作为实用学科,理想与实际的印证、理论与实践的交错,研学者穷一生时间的体会,也只是些點滴启发。基于以上学科属性,本课程核心任务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乡村发展理念,促进其形成规划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尤其强调全面的方法论和系统逻辑的思维方式。

扬州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设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本专业依托办学基础雄厚、办学资源优越的农学院,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以农学技术为基础,以管理学为依托,重点培养为基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的技术型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农场实践,以农艺农技等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学术训练强调农学实验的思维和方法。在农学大学科背景下,《农村发展规划》虽是专业核心课程,但学时有限(40学时),未有配套的规划设计课程。规划课程强调系统逻辑思维的训练,与本专业学生的前期知识积累和实证科学思维的差距较大。基于此,以规划思维来思考乡村发展问题的能力培养入手,本课程拟以学习产出为导向,推进学生中心的学习过程,以规划案例研习和交流为基本任务,重新组织课程教学,以期实现学生知识面、思维和能力的拓展和跨越,为培养学生领导力的潜力做好准备。

3 OBE导向的《农村发展规划》教学组织方式

教材按总论到分论的结构编排。总论部分应为规划入门课,由教师主导,采取问题导向式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理解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概念、规划体系构成、规划观点的演变、规划工作的一般程序等理论与原理。

随后的分论部分,为分部门(土地、产业、环境、建设、社区等)规划工作的程序性知识的介绍,是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在信息化时代,对没有任何规划实践经历的学生,单向传授这些程序性知识,显然行不通。正如医生经验形成需要有大量病例的积累,规划能力的形成,需要学习者见多识广,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例经验的积累。由此,本课程教学组织的基本思路:以规划案例为学习素材,学生课后研习和课堂交流相结合,教师协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受限于教学实践资源的可获得性,学生难以进行规划项目的实地演练,学生对乡村发展实践的见识,只能主要来自网络媒体的规划案例资源,《农村发展规划》课程中,规划案例的选取及研习途径主要有两种:

3.1 运用教学影像资源,深入研习规划案例

教师选取相关经典教学影视资源,如台湾公视在上世纪90年代出品“城市的远见”系列规划教学片,精选乡村发展相关的专题片:如“宜兰经验”、“古川町物语”、“九二一重建”等,各集涉及整体长远规划、乡土文化、生态保护、社区参与、景观设计等乡村规划的基本理念及规划手法。配合课程进展,分期布置学生课后研习。专题片以日本和台湾等乡村地区的前世、今生、未来的演进为主线,诠释规划对乡村景观、生态和地方文化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作用,学生观摩研习的过程,就如同身临其境的体验过程,加上影像对乡村规划经验的专业解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深切体认到诸如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文化保护、整体系统等规划理念。运用教学视频,以例激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见识,基本起到规划见习的作用。

自我研习后,再到课堂上,围绕每集教学片的主题和内容,从发展理念、规划思路到具体手法,大家集思广益,谈各自心得体会,每集至少展开2学时的交流讨论。学生看影像,留下的只是即时印象,且各自观察和理解到的信息也是零散和片断的,难以上升到规划理念的认知层面,也很难形成从管理、宏观、中观到微观的层级化的规划思考框架。这就需要教师的协助和指导,在相互交流的环节,教师要适时启发,并阶段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提纲化的总结,协助学生建构相关知识体系。

3.2 学习产出从被动到主动,全程引导学习过程

学生研习教师推荐的教学影像,这一过程中,学生仍属被安排的角色,要化被动吸收信息为主动选择和自主学习,在课程后半期,让学生按收集、整理、研习、汇报、交流的流程,从网络媒体资源主动收集乡村发展规划经典案例,内容可涉及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乡建各领域,每人一例,做成PPT,课堂汇报和交流。

在课堂交流和相互学习的环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协助和指导可从两方面展开:(1)对学生选择的案例及汇报质量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对乡村规划方案的鉴赏能力,鼓励学生以质疑的眼光解读规划方案。(2)对逐例汇报的学习成果本身,启发学生深层思考,随着案例的不断积累,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比较、归类,以及跨案例的综合评价。

课堂交流环节完毕,对所有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统计汇总,教师需进一步筛选出优秀案例,将其再组织,建成课程案例素材库,跨班级展示与再交流。案例素材库建设的意义有三:一是对学习产出成果进行分类评价,让优秀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二是作为期末考试的考核内容,以强化学习成果的影响效应,进一步促进相互学习,借此督促学生温故而知新;三是作为后届同专业学生继续自主学习的平台材料。

教学过程的这一步骤尤为重要,且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因为涉及学习成果的筛选和再组织,需要教师将本课程目标与学习成果有效关联,确定分类整理的结构框架。如本学期的归类再组织,基本以乡村发展问题为导向。规划方案实质是对乡村如何发展问题的解答方案,这些问题如:都市农业如何发展?农业资源丰裕的边远农区,如何发展?经济落后、社会凋蔽的空心村,如何运用规划工具实现乡村振兴?这些问题可以在学生学习前布置,也可以从学习产出中激发,将问题与学生研习到的规划应答方案进行对接,由此,按问题归类的案例素材库基本建成,再布置学生复习、体会甚至质疑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乡村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习产出导向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案例教学法是规划类课程教学方式的必然选择。本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已经有10多年,教学探索的初期并不顺利,反思原因有二:(1)忽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由教师推送案例,学生被动接受,或即使教师建好案例库,由学生选择性学习,再课堂汇报,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欠佳。(2)早期乡村规划主题与学生的基础认知不匹配。农村发展规划工作的热点随时代而变,新世纪初的新农村建设热潮下,规划作为建设的龙头,侧重物质环境建设与整治,当时课堂教学沿用的規划实例,多来自规划设计院的作品,强调技术规范和指标。本专业学生由于没有前期的知识储备,又无配套的规划设计课,对这类案例的学习,学生以应付为主,兴趣不大。

近年来授课方式能够成功革新,还得益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的日益成熟。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小镇、乡土文化重建已成为时代潮流,规划主题从侧重物质环境的硬规划,拓展到产业、生态、文化、社区等层面,规划越发向“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回归,内容更为鲜活,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层出不穷的规划案例,加上信息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学生自行探索和自我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课程教改实践表明,学生虽然是大农学的学科背景,但学习视野开阔,自习成果中的规划实例取自世界各地,规划主题丰富多元,案例汇报交流积极踊跃,共同学习和相互激发,在师生共同进步的研学之旅中,教师通过鼓励自习、现场点评和启发、学习成果的再组织、督促学生复习,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责任,帮助学生成功完成规划实践项目的研学任务。

5 结语

OBE导向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是对传统授课型教学方式的革新,这一模式适用于面向规划实践的《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借助规划案例的学习资源,学生从自学到互学,辅以教师的助学,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且通过一学期的集中研学,基本形成运用规划思维思考乡村发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程玉祥.欧洲大学“学”与“教”的新发展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8(07).

[2] 梁正平,朱泽轩,王志强.OBE导向全程紧张的操作系统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8(06).

[3] 梁鹤年.政策分析[J].城市规划,2004(11).

推荐访问:发展规划 导向 探索 农村 教学
上一篇:《中图法》专科书目、文摘、索引的分类刍议
下一篇:论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