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成性评价的《中医学基础概论》成绩评定模式的构建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1-16 21:35:08 点击:

摘要:本文基于形成性评价方式,构建了由阶段性测试、专题讨论评分、考察报告评分、病例分析评分、期末考试等构成的《中医学基础概论》课程成绩评定模式,这种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概论;形成性评价;成绩评定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1-0080-02

《中医学基础概论》是非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通过概貌的方式介绍中医药基础理论相关知识,该课程目前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即在期末结束时,通过对学生的理论考试方式来实现。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静态、滞后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因此,创新和完善成绩评价模式,使教师与学生双方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形成性评价的特征要素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评价家斯克里芬(G.F.Scriven)1967年所著《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是指在活动的运行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2]。之后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B.S.Bloom)将形成性评价运用于教育评估实践中[3],所谓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在这一理念下形成了形成性评价常用的FED口诀[4]:F(Feedback)为反馈,E(Encouragement)为鼓励,D(Direction)为指导,这是形成性评价的三个要点。反馈,指教学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必须通过评价来判断其有效性(阶段性评价),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反馈主要来源于课堂观察、提问、作业和测试,阶段性测试和作业是最常采用的方式。反馈的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学生从中了解他们现有的知识或技能与学习目标的差距,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鼓励,是针对教学反馈信息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能够以一种积极、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进步。个性化指导,即根据每一位学生在前期学习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包括改进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形成性评价应用于《中医学基础概论》课程,构建新的成绩评定模式

《中医学基础概论》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整合而成,分上、下部。由于该课程涵盖内容多,跨度大,医学专业性相对较强,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上具有一定难度,往往感到学习困难,压力较大,加之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足,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该课程,建立新的成绩评定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力求通俗易懂,要考虑到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把教學内容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讲清楚。同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引入多种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包括:①专题讨论: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学说,每学期选定1-2个主题,展开课堂讨论;②视频录像:中医诊断部分可通过观看视频录像,领会望闻问切的要领;③病例分析:诊断中的辨证部分和方剂学的学习可结合病例分析,体会中医辨证的思维方法和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疗效;④实地考察:学习中药学时,可到药用植物园或中药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对中药资源和饮片的感性认知。

2.构建新的《中医学基础概论》成绩评定模式。基于教学模式的改革,选取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指标,建立与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相适应的成绩评定模式。评定指标包括:

(1)阶段性测试: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单元,以现有的《中医学基础概论》试题库为基础,对试题进行筛选、补充,按照教学单位进行组织,建立起适用于阶段性测试的试题库。取消期中考试,每学完一个知识单元后,进行一次课堂测试。同时,设置反馈-矫正环节,每次测试后,开展一次课堂讨论,学生对测试进行自我衡量、自我提高,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尚未掌握的部分及时补课,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疏忽和缺陷,及时调整授课方式。

(2)专题讨论评分:对学生进行分组,老师提前告知学生教学安排,布置讨论主题,学生可通过网络、期刊等搜集资料,精心准备发言稿。课堂讨论时,由小组代表发言,小组全体成员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提问并进行答辩。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进行纠错、补充和评价。制定课堂讨论打分表,从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材料是否详实、语言是否流利等方面进行评分,采用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两方面结合进行计分。

(3)考察报告评分:到药用植物园或中药博物馆进行中药来源及饮片实物的实地考察,考察前给学生布置考察任务,如采集若干种常用中药的图片,考察结束后撰写考察报告,由教师根据考察报告内容、格式、语言等因素进行评分。

(4)病案分析评分:教师选取典型病例,病例要求简单且有代表性,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后,当场给出诊断依据或治疗方剂,教师根据辨证诊断及病机分析的正确性、选方用药的合理性进行评分。

(5)期末考试:以试卷形式进行考试,考试内容侧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等,并以阶段性检测考核的知识点为重点进行考核。

基于以上评价指标,构建《中医学基础概论》成绩评定新模式:《中医学基础概论(上)》课程总成绩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阶段测试(占30%)、专题讨论评分(占15%)、病例分析评分(占15%)、期末考试(占40%)。《中医学基础概论(下)》课程总成绩:阶段测试(占30%)、考察报告评分(占15%)、病例分析评分(占15%)、期末考试(占40%)。

3.新的成绩评价模式的优势。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相比,新的成绩评价模式具有以下优势:①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更为全面。以前的成绩评定模式是一锤定音,较注重学生的临考状态,而形成性评价模式着眼于对学习成果形成过程的监控,以阶段性的监控结果为基础,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以及学习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给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与空间,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的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③促进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形成性评价使教师的教学也进入了一个动态的、不断向有利方向调整的过程。教师将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④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师生关系。学生之间通过自评和互评,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时彦,杨东霞,王东,等.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1):17-19.

[2]范晓江,饶和平,徐旭红,等.内科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684-686

[3]王屹.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0,(6):133-134

[4]Hershey S.BellMD,著.医学生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运用[J].李井泉,译.中国全科医学,2007,10(4):285-286.

推荐访问:中医学 概论 评定 构建 成绩
上一篇: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民国时期中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