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小肠切除术预防短肠综合征发生的分析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1-16 08:00:54 点击:

关键词 短肠综合征 诊断 治疗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131

短肠综合征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广泛小肠切除,造成剩余的功能性小肠过短,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综合征[1]。对广泛小肠切除术未发生短肠综合征的11例患者进行分析,各种原因导致广泛切除小肠是造成短肠综合征的原因,虽然治疗方法明显增多,但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切除过多小肠仍是根本之道。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1例,均为无诱因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同时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无发热、黄疸,于当地医院治疗,疗效不佳,来我院求医。

诊断及治疗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首先考虑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入遂立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大部分小肠呈紫黑色,其间有广泛粘连,确认为坏死,随即行广泛小肠切除术。将明确坏死之肠管两端以纱布条结扎,将坏死小肠逆时针复位,查坏死小肠近端距屈氏韧带间约有60cm长度空肠颜色呈粉红色,肠系膜血管搏动正常,坏死小肠远端距回盲部尚有约10cm回肠颜色粉红,血管搏动正常。切除坏死小肠,将近远端小肠对端吻合。

结 果

11例患者术后2天肛门排气,术后5天饮水,无异常,开始少量进食流食,患者出现腹泻3~4次/日,量约200ml以下,术后13天出院,仍有腹泻。随访1年,患者大便约2次/日,成型,量正常,体重一度比术前减轻约12kg,后逐渐回升,接近术前体重。

讨 论

大部小肠切除术后,其临床表现与残留小肠长度,以及是否保留回盲瓣有较大关系。有文献报道认为,残留小肠长度若<60cm肯定出现症状。本组患者因广泛小肠坏死而行大部分小肠切除,仅保留小肠约70cm,但因保留回盲部,结肠完整,这样既可以保证食物在小肠内停留较长时间,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又可以阻止结肠内容物和细菌向小肠反流。最终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短肠综合征。

而对于短肠综合征的治疗,首先是营养支持。目前有文献主张残留小肠长度应该超过100cm[2],作为肠功能代偿的极限标准,低于此标准就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必须长期依赖肠外营养支持。

其次是药物治疗:生长激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能促进肠黏膜细胞生长、促进残留肠管对水及电解质的吸收、增加蛋白质合成;谷氨酰胺可促进肠黏膜细胞增生,增强肠细胞活性;膳食纤维经肠内细菌酵解后,能产生多种短链脂肪酸,这些成分能促进结肠黏膜细胞生长。联合应用这3种药物,对于残余小肠及结肠肠功能的回复有较大帮助。

最后是手术治疗,其中对于以前教科书中经常提到的“小肠倒置术”,因其效果较差,并发症多且严重,基本上已经趋向于不被采用。有文献报道采用“连续横向肠成形术”,具体做法是将肠壁横向切开一系列平行的小口,然后将小切口纵向缝合,使原来扩张的肠管变成“Z”字形。但此种术式的确切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收集相关病例资料,进行评估。在手术时间的选择上,要等待患者的小肠代偿功能充分被挖掘之后,一般要等到确立“短肠综合征”的诊断1年以后才考虑手术治疗。

2003年8月第8届国际小肠移植会议得出结论“当病人不能忍受肠外营养时,肠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肠衰竭的有效方法”,但基于我国目前的现状,器官移植供体严重缺乏,且能够开展肠移植的医疗单位较少,因此大量的患者等待供体进行治疗。

基于目前医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营养支持治疗的发展,目前短肠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有了极大的进展,结合本病例和复习文献,首先要积极的治疗导致本病出现的疾病,并且一定要摒弃小肠“长度长,可代偿”的观念,尽量保护患者的肠管,在本病的防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 朱维铭.短肠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1):20.

2 John KD,Rosemary JY,Jon AV,et al.Intestinal rehabilitation and the short bowel syndrome:part l.Am J Gastroenterology,2004,99(6):1386-1395.

推荐访问:小肠 综合征 切除术 预防 发生
上一篇:肺结节早期诊治中应用中医体质学说干预72例分析
下一篇:早期规范康复是降低脑卒中致残风险的有效方法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