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来源:思想汇报 发布时间:2023-01-18 12:00:04 点击: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历时500余年,其间,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形成了诸子百家思想,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就诸子百家著作的内容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对这一时期武术的状况与发展进行探究,分析当时武术发展的相关因素,为后世武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武术

The Influence of the Thoughts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n Martial Arts

LI Yi, HU Yu-xi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lasted more than 500 years, during which, competing schools of thoughts contended, which had important rol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of martial arts?郾Taking the various thoughts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and the reasons of the books of all classes authors, studies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in this period and analyzes the related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at that time, thu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Key words】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schools of thoughts; martial arts

引言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起来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1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

周朝末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一制度渐渐走向崩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炼钢术和淬火技术,并陆续开始大兴水利,开凿了邗沟、鸿沟、郑国渠、都江堰等著名的运河和水渠。大量出现和应用的铁器与牛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奴隶制的瓦解,大大地增加了农业的产量,从而解放了劳动力,出现了有闲阶层。这些有闲阶层即“士”的阶层,“士”阶层的逐渐兴起,打破了周朝时期“学在官府”的现象,使得原来只有贵族垄断的学术文化向社会下层扩散,出现了私塾,有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出现了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各学派之间相对独立自由,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他们从不同的阶级、国家和团体的利益出发,创立各自的学说,写出各自的著作,发表各自的看法,各成一家。这是促进“百家争鸣”出现的因素。

2诸子百家中的武术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士阶层进入了一个沸腾的时代,按照学术观点和师传的门户不同,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思想派别。由于各学派创立的时间有先后之分,学派的影响层面和力度又有高低大小之别,因而对武术活动的认识与思考有所不同,但其对后世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系统性特征。

2?郾1以“仁”为核心的武术思想

(1)以“仁义”为核心的武术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武士,因此孔子本人也有着良好的武术素养。孔子一生最主要的职业是教育,在其教育体系中,礼乐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他的武术思想根本的立场就是提高素质和完善人格,基本的思路便是由人的社会个体品德出发,逐步达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的武术思想中,最基本的一点是“成人”理念,从而使武术成为人的基本素能训练的重要部分。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1〕孔子认为人如果具有了臧武仲等人所具备的“知”、“不欲”、“勇”和“艺”这几个方面的才能,然后再“文之以礼乐”,也就是经过礼乐道德修养教化,达到了相应的标准之后,就可以“成人”。孔子的“成人”教育中,武术的教育包含两方面:一是技能教育,比如射、御的技巧和程序;二是勇力训练,也就是精神的培养。孔子的武术思想,始终立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需要,因而他对武术教育的认识是多方面的。在其思想理念中,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武术活动自然也就成为“修身”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到底,孔子的思想始终是围绕“成人”这一点而来,始终坚守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之上的。

(2)以“仁政”为核心的武术思想。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儒学方面,孟子的儒学与孔子的儒学并不完全相同,就武术娱乐活动而言,孟子的武术思想重在思考人在社会中的表现,着眼于社会全局,试图引领整个社会。如其所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2〕从孔子开始,“仁”始终是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家眼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和表述。孟子把自己的思想定位在“仁政”上,在武术方面提出了崇尚“浩然之气”的观点。对于“浩然之气”,宋代朱熹曾做过这样的解释:“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3〕意思就是“浩然之气”包含两种意思,一是人体内部先天固有的物质之气,二是人生活中形成的后天衍生的精神之气。在这一点上,孟子是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升华,对中华传统武术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孟子的另一个观点是“舍生取义”。他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在生命与道义之间,可以为了道义而舍弃生命。总体上来说,孟子强化了以“仁”为核心的武术精神要求,着重“浩然之气”,提倡“舍生取义”,反映出了一种坦荡、凛然的情怀。

2?郾2以“道”、“自然”为核心的武术思想

(1)以“道”为核心的武术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是诸侯蓄养的卿客,衣食无忧,因而他既能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社会层面上了解认识社会大势,又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其能够对国家的发展、社会变迁、历史变化、人世沉浮等现象有着独到的见解。老子的武术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道”,在《老子·道德经》中,“道”即是万物的本原,也是最后的归宿。由“道”而生出世间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以此形成了老子独具特色的修身理论体系,确立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平和心态,建立了一种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武术思想理念,追求一种自然规律至上的观念。

(2)以“逍遥游”为核心的武术思想。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庄子提出了一个身心脱俗的行为观,主张让自己的身心彻底摆脱世间名利场的羁绊,在自然界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以此来实现身心的愉悦与健康。庄子以超脱现实的苦恼为目的,提出“逍遥游”思想。这里的“游”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精神,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即是掌握宇宙间的自然规律,就会自由自在地畅游在世界当中。实现了“逍遥游”,也就离开了现实社会,远离了烦恼,既是一种心灵的自觉追求,又是一种精神寄托,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物我两忘”,忘“物”就是不眷恋身外之物。忘“我”就是不纠缠于世俗情感之中。《庄子集解·齐物论》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6〕在庄子看来人生的幸福莫过于自由和快乐,体现出了极度浪漫的情怀,反映了一种昂扬的进取精神。

2?郾3以“兼爱、非攻” 为核心的武术思想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成长于战国时的鲁地,深受儒学的影响,但也深知儒家的弊端,深深同情下层人民,形成了侠义精神。墨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十分著名的特殊学派,《汉书·艺文志》中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7〕特殊的原因是其起源于布衣,代表了社会的底层劳动者,与儒家、道家相比较,墨家的思想内容、组织形式、精神特征都是独具一格。墨家对于中华武术的重要贡献,是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精神主张和以侠义精神为核心的行为表现。主张以“兼爱”的思想主导自己的行为,唤起天下人共同奋斗,“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8〕墨子主张“非攻”,反对以损人利己为目的的非正义战争,同时又采取积极防御,用正义的战争制止各种非正义战争,形成了以积极进攻消除战争的“非攻”思想,并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对中华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墨家思想中的“义”即“侠义”,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没有丝毫的索取,心甘情愿的利他行为,是一种“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的精神。中国武术历史上的侠义传统,主要根源来自于墨子,经秦汉以后更为扩大,后经武术界的推广,遂成为游离于儒、道之外的侠义文化。侠义精神是中国武术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特质,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郾4其他学说中的武术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思想流派。“阴阳”概念起源于黄帝时代,为了帮助人们了解天象。“五行”说在先秦哲学中与“阴阳”说齐名,用来解释万物的性质。经过战国时期邹衍的总结,把阴阳与五行结合在一起形成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了纵向相生相克变化有序,横向阴阳辩证无尽的完整体系。成为气功保健养生的重要指导,同时也为后世的太极拳等打下了理论基础。

杂家思想中的《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巨著,囊括了当时的诸子百家之学,是我国先秦时期最后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没有成书疑问的先秦文献,其中武术思想主要是“适度”原则,欲望要与自己的需要适度,不可贪得无厌。对保健养生理念也有阐述:“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9〕

总之,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一个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思想,对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武术体系初步形成的基础。

3诸子百家思想对武术体系形成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武术活动从军事技艺分离,并开始向竞赛、艺术化发展。理论形式上出现了针对武术技击的描述,及武道论述,并有武德雏形的相关论述,同时初步组成了中国古代武术的基本理论体系。我们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审视,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雏形。这一时期,中国武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武术社会功能多面性发展;武术理论专业化发展;武术意识中武德出现。上述三方面使中国武术开始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3?郾1武术功能的多样化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频繁发生,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从春秋时数万人到战国时百万人,促进了尚武之风及军事武艺的演进。各国诸侯均十分重视武力,以求兼并别人。《孙子》中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因此促进了武术的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武术具有了竞赛性、表演性和娱乐性。这时候练武的目的不只是战场上的厮杀,而且也是赛场上的需要。《史记》中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后汉书》说:“自少康已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说的就是其竞赛娱乐性,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斗剑之风。《庄子》中有专叙斗剑的《说剑》:“晋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放前,死伤岁百余人,好之不厌。”该篇以斗剑为寓言来论述治天下,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代斗剑的风气与体制,为研究武术的竞技性和娱乐性提供了重要的史料。〔10〕

3?郾2武术理论的专业化

随着武术多功能发展的日趋复杂与完善,从实践中来的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其中最早的武术理论应为剑术理论。春秋战国,斗剑击杀成风,日夜相击,造就了 “斗战必胜者,得曲城越女之学也”,就是对当时越女之学的高度评价。《史记》中“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表明当时人们对武术的理论探讨有了各自的观点。于是产生了《说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通过这段剑术理论,反映出当时斗剑技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成为闪耀着光芒的武术典籍。《庄子》中说:“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讲的是搏斗要掌握技巧的问题。更为可贵的是《列子·汤问篇》中的“纪昌学射”将射箭的教、学、效果三部曲一气呵成,写成了古代武术教学中的经典。

3?郾3武术意识中的武德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武术意识也逐渐出现,诸子百家思想大大促进了这一时期武术意识中武德的发展。儒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及伦理观念主张:“仁爱”,这恰恰也是中国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慨时间的消逝,生发出了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也是武术学习中所必需的。道家曾说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11〕体现了一种自然规律,一种自然中的“道”,这体现了武术学习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这又恰恰符合中国人的侠义精神。《列子》记载说:“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这显然是礼仪文化在这种武术射箭活动中的渗透,是传统武德要求的结果。

4结论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促进了武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1)促进了射箭技术的发展。射箭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技能,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开展,成为普通民众习武的重要内容。儒家、兵家都提倡“射”,并把其作为一种礼仪的象征,使射箭在技艺和种类上得到了提高,出现了步射、骑射、弩射等。

(2)促进了武术养生学的发展。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在对养生实践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武术养生学体系,奠定了我国古代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础。如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杂家思想代表作《吕氏春秋》中关于养生的专门记载:“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

(3)产生了武术的竞技观念。《春秋》三传里面记载的那些规模宏大的战争,还有那些不胜枚举的家族之间的争斗,都需要一些高水平的武士来完成这些任务。这些武士,包括贵族们豢养的那些死士,在平时是绝不会只在那里吃闲饭的,他们,必然要训练和探讨一些武术套路及技巧问题。武士们在较武竞技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以武艺高低决定社会地位的竞技意识,这种竞技意识是中国武术竞技意识的表现。

(4)形成了武术精神中的侠义精神。侠义精神与传统的民族精神血肉相连,最初在春秋末期由那些流离失所的游士表现出来,在墨家学派形成后得到了规范和升华,从而形成了中华侠义精神的源头。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为武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物质基础,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武术不断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形成了或强身健体,或厮杀搏斗,或竞技表演等多元价值的武学体系,开启了武术文化发展的先河。

推荐访问:百家 武术 春秋 战国时期 思想
上一篇:中国古代养生思想与长生不老术的关联
下一篇: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探析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