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来源:策划方案 发布时间:2023-01-16 15:50:02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设施农业是能在局部范围内改善或创造适宜的气象环境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本文仅指设施种植)。设施农业目标是不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不看“老天吃饭”,进行自动化高效生产,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标志。为了应对日趋多变的气象环境,进一步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提升我国设施农业的管理水平,加强设施农业人才培养和输送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设施农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国设施农业从20世纪50年代起,从前苏联、日本、荷兰等引进设施栽培技术以来,至今已形成了结构简单到复杂、功能单一到综合、管理从粗放到精细的多种类型的设施生产类型,包括地膜覆盖、遮阳网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大型连栋温室等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设施农业在自主知识产权设施研究与开发、专用品种资源选育、栽培技术工艺、配套设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10年园艺设施面积超过350万公顷,日光温室面积近80万公顷。设施蔬菜总产量超过1.7亿吨,约占蔬菜总产量的25%;设施蔬菜的发展基本解决了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问题。

应该说,我国近几年在设施农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国外设施农业起步早,规模大,技术全面,发展迅速,荷兰、日本、以色列、美国等国家分别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特长的设施农业生产体系。而我国整体发展水平还很低,设施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不够,配套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导致设施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效益也相当低。从种植面积对照来看,部分发达国家人均种植面积达到1公顷,而我国仅为0.07公顷。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设施农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除了基础条件的差异,更主要的原因是设施农业的专门人才缺乏,以及现有生产管理及技术研发人员科技素质较低。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千差万别,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不能靠盲目引进,生搬硬套。要切实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形成特色产业,提升竞争力,就要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人才是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的动力,只有加强设施农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改进我国设施农业在发展中的不足,实现设施农业的区域化和特色化发展。在农业院校的设施人才培养中,要改进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才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促进我国设施农业不断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华南农业大学设施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满足市场对设施农业专门人才的要求,2003年,国家教育部增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结合华南地区设施农业的产业发展,开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从2006年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来,该专业已经为社会输送毕业生超过100人。8%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再深造,12%进入科研设计单位,66%进入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其他自主创业和出国等占14%。目前在校学生共100多人。根据社会对设施人才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近年将扩大招生人数。经过几年的培养和发展,结合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2012年我们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和调整,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设施农业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

华南农业大学是教学研究性大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生物学科、环境学科和工程学科,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学科体系。设施农业科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温室设计建造、温室配套设备和环境控制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园艺设施栽培和无土栽培、材料研发、工程设计、设施农业、设施园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从事相邻专业领域工作的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课程方案设置特点

第一,加强通识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品质。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加强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提供思想政治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创业就业类五大通识教育系列课程供各专业选择。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廉洁修身)、形势政策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Java程序设计、体育、军事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英语选修课程、汉语选修课程、通识教育大类选修课8个学分,共45学分,752学时。通识选修课重在拓宽学生眼界,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工程伦理、产品创意设计、创造学与技术创新、数学与设计、农村经济发展创新概论、系统工程方法论、中国旅游地理及文化、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考古发现与人类文明、岭南文化与岭南社会、美学与艺术文化、创意与传播、名茶鉴赏、蔬菜营养与保健、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等各学院开出的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选修课程。

第二,推进专业分流:通过制定“专业准入标准”建立人才培养分流机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模块和发展方向的机会,加强对本科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平台课程可以在学校各学院提供的课程中选择,为专业准入课程打基础,做准备。专业平台课程有理学院开设的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由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在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学校的基础上,设置了三门专业准入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和测量学。在大类学校平台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选择专业核心基础课,以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

第三,增强个性发展:通过制定“专业准出标准”适度压缩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增强教学计划弹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有7门专业准出课程: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农业设施及环境调控、无土栽培学、工厂化育苗与生产、园艺植物设施栽培、园艺植物保护学、试验统计学。通过这些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该专业核心知识,初步达到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提供了11门专业拓展课程共21个学分给学生选修,实施分类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对专业的兴趣和偏好,选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概论、设施灌溉与施肥、建筑概预算、农业机械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观光园艺规划与管理、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控制体系、园艺植物有机栽培、园艺植物栽培生理、园艺科学、果树栽培学等课程。加上全校性选修课,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的比例达19.4%。

第四,鼓励学科交叉:各学院向全校开放本学院专业课程资源,作为选修课程,实现课程资源的充分共享,在满足本专业准出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跨专业或跨学院选修课程。公选课10学分,可在学校十几个学院开出的200多门公选课自由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在全校公选课范围内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课程。动物科学学院提供与动物水产养殖的有关课程,工程学院提供能源、设计、汽车、机器人等有关课程,公共管理学院提供科技创新、社会工作的相关课程,经管学院提供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理学院提供数学设计、现代通信技术、统计学等,林学院提供森林生态、旅游地理、濒危动植物,农学院提供环境与人类等、人文学院提供人文与法学、哲学、历史等,还有其他学院提供管理学、食品安全、美学、影视传播等方方面面的课程。全学校各学院课程资源充分共享,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选择面。

第五,优化实践教学:根据各专业特点,整合实验与实习,用整合实验与整合实习替代原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学时与实习学时。设置独立实验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Java程序设计、数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基础化学实验、高级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植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测量学实验、试验统计学实验。实验课程不再附属于理论课程,配有自己的实验教学大纲,将分散的实验项目统一集中为每学期开出的整合实验课程。并按照认知—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的课程性质成递进性培养。

将与理论课程相并列的分散实习项目统一集中为整合实习课程,配有实习教学大纲,设置多种类型的科研训练、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别设置园艺植物保护学教学实习、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教学实习、设施园艺生产认识实习、设施农业综合教学实习、设施农业综合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科训练、阳光体育、军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设施农业综合教学实习、设施农业综合技能训练分别在第五六学期分别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分别在七八学期进行。实践环节比例达到30%

三今后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

第一,立足综合类农业大学学科优势,培养农工复合型人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是学科交叉的专业,由于教育部在颁布新目录是将本专业确定为农学大类植物生产类专业,大部分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属于农业院校。以园艺专业为依托、以工程专业为依托、以环境和能源为依托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各有侧重点,但都是围绕生物、工程和环境三类课程设置不同比例的课程结构。学校应立足于自身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合理完善各类课程设置的比例和教学内容,努力创办独具特色的农工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服务。

第二,进一步深化实践环节的改革,切实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农科教一体化,把本科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推广结合起来。将原来分散的实习进行统一和集中到合作基地进行,实践教学方法、师资、考核方法得以进一步改革。变以往的课堂讲授与实地参观为在基地实验室从事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和在基地田间从事实际操作与培训。由学校的专任教师和合作基地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科研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教学优势。知识点考察式的闭卷考试为实验和实习综合能力考核。按照生产问题调研—专业需求调研—专业方向调研—服务地方和社会需求来进行递进培养。

第三,因材施教,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与学术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侧重于理论基础宽厚、综合素质高和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应用型人才具有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根据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设计多样化课程,可以开设模块化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设施农业需要研究基础理论的学术型人才,也需要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二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设施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设施农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屈锋敏.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2]李中华,王国占,齐飞.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机化,2012(1):7-10.

[3]施灿林.设施农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J].农业教育研究,2012(2):18-20.

[4]杨振超,邹志荣,屈锋敏,等.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7(1):15-17.

[5]朱科蓉.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专业改革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0(9):122-125.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设施 改革 创新 方案
上一篇:基于SuperMap的油气勘探信息网络化管理方案
下一篇:荆江河段水下沉排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方案

Copyright @ 2009 - 2024 优泰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泰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9201876号-1